宁波市人民政府关于加快推进气象高质量发展的实施意见
政策库 > 宁波市人民政府关于加快推进气象高质量发展的实施意见

宁波市人民政府关于加快推进气象高质量发展的实施意见

时间:2023-06-29 阅读量:993

宁波市人民政府关于加快推进气象高质量发展的实施意见

甬政发〔2023〕33号


  各区(县、市)人民政府,市直及部省属驻甬各单位:


  为推动我市气象事业高质量发展,根据《国务院关于印发气象高质量发展纲要(2022—2035年)的通知》(国发〔2022〕11号)和《浙江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快推进气象高质量发展的实施意见》(浙政发〔2022〕30号)精神,现提出如下实施意见。


  一、总体要求


  (一)指导思想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二十大和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气象工作的重要指示批示精神,努力构建科技领先、监测精密、预报精准、服务精细、人民满意的现代气象体系,充分发挥气象防灾减灾第一道防线作用,全方位保障生命安全、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为我市“打造市域样板、争创一流城市、跻身第一方阵”贡献更多的气象力量。


  (二)发展目标


  到2025年,气象科技创新驱动发展能力和“监测精密、预报精准、服务精细”的气象核心能力明显增强,立体气象监测能力、台风和强对流预报预警技术、“一业一策”气象服务等三大领域实现突破提升,城市防灾、港航生产、能源保供、金融保险等方面的气象服务水平跻身全国第一方阵,“气象+”赋能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更加有力。


  到2035年,气象高质量发展整体水平居全国大城市前列,基本实现以智慧气象为主要特征的气象现代化,为宁波全面建成现代化滨海大都市提供有力的气象保障。


  二、主要任务


  (一)提精密监测能力。发展多波段雷达组网应用技术,组建X波段相控阵天气雷达网,实现全市低空天气雷达探测全覆盖,有效提高强对流天气监测能力。完善温、湿、风、气溶胶和水凝物5类垂直观测网。推动实现国家级骨干区域站点镇乡(街道)全覆盖,新建或更新迭代区域自动气象站,实现灾害易发区气象监测全覆盖。共建共享浮标、灯塔等海洋监测设施,加密海洋和港区风、雾等重点要素观测。围绕气象服务工作重点,升级改造综合探测基地。探索实施应对极端天气“四有村安工程”,推动有条件的行政村根据需要实现“有自动气象站、有警报系统、有气象信息员、有应急预案”。完善气象监测装备迭代更新机制,建设宁波气象监测检定实验室。(责任单位:市气象局、市发改委、市财政局、市自然资源规划局、市交通局、市水利局、市农业农村局、宁波海事局,各区〔县、市〕政府。列第一位的为牵头单位,下同。以下均需各区〔县、市〕政府落实,不再列出)


  (二)构建精准预报技术体系。以“快算”“快报”“快发”技术为核心,全面提升精准预报能力。加快发展“快算”技术,强化强对流天气短时临近多灾种识别追踪和人工智能应用,建设快速更新短临预报预警系统;加强智能预报技术研究,提高智能网格预报应用水平;依托宁波人工智能超算中心算力资源,建设高时空分辨率数值预报模式释用系统,打造算力示范工程。迭代升级“快报”技术,优化多模式集成的要素预报算法,提供更多的跨部门场景应用气象快报产品。拓展提升“快发”技术,发展基于位置的靶向算法,打造浙政钉群自动发布机器人超市。重大赛事、重大活动、重点区域全面实现“百米级分钟级”预报,逐步实现局地强天气提前1小时预警、逐小时天气提前1天预报、灾害性天气提前1周预报、重大天气过程提前1月预测、气候异常提前1年预测。(责任单位:市气象局、市发改委、市科技局、市大数据局)


  (三)筑牢气象防灾减灾第一道防线。加强气象防灾减灾标准化村(社区)建设,将气象防灾减灾融入“141”基层治理体系、未来乡村和综合减灾示范社区建设,形成“气象+网格+应急”的基层灾害防范应对闭环机制。加强气象灾害普查成果应用,完善小流域山洪、地质灾害、城市内涝等灾害预警,强化极端灾害性天气“吹哨叫应”制度,形成以气象预警为先导的防灾减灾联动机制。加强突发事件预警信息发布系统应用,建立健全绿色通道、权威媒体和农村应急广播等气象灾害预警信息快速靶向发布机制。将防雷安全工作纳入安全生产监管体系和安全生产考核体系,规范防雷安全重点单位管理。(责任单位:市气象局、市委宣传部、市委政法委、市自然资源规划局、市水利局、市文广旅游局、市应急管理局、宁波通信管理局)


  (四)加强现代生态农业气象服务保障。统筹推进“一县N品”农业特色气象服务,构建气候变化背景下的农业—气候资源情景矩阵,为优化农业区域布局及种植业结构调整提供支撑保障。围绕省级及以上现代农业园区建设,统筹规划配置特色农业气象观测装备,打造集“智能监测+精准预报+定制化服务”于一体的伴随式气象服务新模式。围绕重点服务对象,建立跨部门农业气象联盟,深化直通式服务,实现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气象服务全覆盖。围绕重点特色产业,推进气候赋能农产品特色品牌建设,深化农产品气候品质认证,建立重点农产品气象灾害风险预警和动态评估机制。突出粮食稳产保供,发展分区域、分作物、分灾种的精细化气象服务技术,落实粮食生产全链条气象保障。提高水产养殖和渔船、渔港、渔区等气象服务保障能力。(责任单位:市气象局、市农业农村局、市供销社)


  (五)强化港航气象服务。服务世界一流强港建设,申报全国气象高质量发展(一流强港气象保障)试点,建设智慧港口一体化气象监测预警平台,优化多部门“早发现、早通气、早预警、早联动”“雾季引航专班”和“首席驻场”机制。深化气象、海事、港口多源数据贯通和流程融合,建立服务效益评估机制,完善服务标准体系,有效提升不同港区、水域、锚地的分区分级大风、大雾、雷电监测预警能力。加强远洋导航气象服务。(责任单位:市气象局、市交通局、宁波海事局、宁波舟山港集团)


  (六)深化重点领域“一业一策”气象服务创新。做强能源领域气象服务,聚焦危化企业、电网安全运行,加强靶向式雷电监测预报预警服务。做优金融保险特色气象服务,围绕国家保险创新综合试验区建设,创新气象金融产品和服务,加大气象巨灾保险、气象指数保险研发和应用推广力度。做精交通气象服务,建立完善城市骨干道路、高架、桥梁、轨道交通高影响天气预警预报阈值指标体系,发布基于路段的交通气象风险预报预警,建立处置应对联动机制。做深水利气象服务,深化气象、水利信息融合,实现联合预报,优化细化“一库一策”预报系统,提升水库防汛抗旱调度科学化智能化水平。(责任单位:市气象局、市公安局、市交通局、市水利局、市应急管理局、市能源局、宁波银保监局、国网宁波供电公司)


  (七)推进优质公共气象服务共享。将公共气象服务纳入市县两级公共服务体系,建立公共气象服务清单制度。构建“智能预报+服务”业务,集聚公众“衣食住行、康养旅游”等服务需求,研发基于场景定制、用户需求自动感知的公众气象服务产品。优化浙里办“宁波气象预警”应用。加强气象服务信息传播渠道建设,实现各类媒体气象信息全接入,拓展“一老一少”气象服务。将气象元素融入文化旅游,打造气象科普“一县一品牌”。优化升级宁波(鄞州)气象科技馆。公众气象服务满意度保持在90分以上。(责任单位:市气象局、市发改委、市教育局、市文广旅游局、市大数据局、市科协)


  (八)增强生态文明气象服务支撑。挖掘宁波北纬30度生态气候资源和气候特色,开展四明山和天台山(宁海)气候多样性分析评估,服务“翠屏山—东钱湖—象山港”城市风貌带建设,打造具有宁波辨识度的生态气候资源品牌。开展“国家气象公园”“中国天然氧吧”“中国气候宜居城市(县)”等气候品牌创建。加强城市通风廊道和“五岛效应”分析评估,修订“暴雨公式”,为中心城区国土空间规划布局提供技术支持。开展城乡规划、国家重点建设工程、重大区域性经济开发项目气候可行性论证,施行“标准地”供地前区域气候可行性评估工作。加强污染天气应对,推进污染治理气象服务。加强风能、太阳能等资源精细化监测分析,开展碳氧监测评估,服务碳减排工作。建设人工影响天气作业矩阵,探索无人机人影作业模式。(责任单位:市气象局、市发改委、市生态环境局、市住建局、市文广旅游局、市应急管理局)


  (九)推进气象数字场景应用。夯实气象信息网络基础设施,构建有效保障网络安全、数据安全、业务安全的一体化安全防护体系。建设宁波“气象大脑”,融入政务服务“一网通办”、城市治理“一网通管”,为城市公共服务和防灾减灾提供支撑。打造宁波气象数据底座,开发气象数据接口、应用组件、插件,实现跨部门应用贯通。推进数字孪生城市空间底座成果在气象灾害易发区、敏感区监测预报预警中的应用,打造涵盖气象的城市数智治理三维场景。升级完善“口袋气象”数字化平台,重点打造“五停”“五断”全周期气象服务、重大活动全过程气象保障、保险风险减量气象服务、四季出游伴随式气象服务、强天气靶向即时预警等五大场景数字化应用。(责任单位:市气象局、市交通局、市水利局、市农业农村局、市应急管理局、市综合执法局、市大数据局、宁波银保监局、国网宁波供电公司)


  (十)强化气象科技和人才体系建设。加快推进市气象灾害重点实验室建设,聚焦台风、强对流和海雾等高影响天气,加强监测预报预警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支持人工智能、大数据等信息技术在气象领域的深度应用。加强气象高层次人才队伍建设,将气象人才纳入各级人才发展规划,落实人才政策保障,打造高能级气象创新团队,确保副高级工程师以上高水平人才规模在全国计划单列市中持续保持领先水平。加强气象防灾减灾培训,将气象教育培训纳入地方人才培养培训体系,建立市委党校气象防灾减灾教学基地。(责任单位:市气象局、市委党校、市发改委、市科技局、市财政局、市人力社保局)


  三、保障措施


  (一)强化组织领导。将宁波市气象现代化建设领导小组调整为宁波市气象高质量发展工作领导小组,统筹全市气象高质量发展工作。市级有关部门要进一步提高认识,各负其责,协力推进。各地要定期专题研究气象高质量发展工作,制定政策措施,落实工作责任,争取气象高质量发展省级试点。做好气象赋能港产城高质量发展全省先行试点工作。


  (二)强化统筹规划。各地要将气象高质量发展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建立健全行业气象统筹发展机制,将各部门各行业建设的气象探测设施纳入气象观测网络。深化气象服务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推进气象服务供需适配、主体多元。


  (三)强化法治建设。健全气象法规制度体系,严格执行气象法律法规。依法保护气象设施和气象探测环境,更新气象探测环境保护规划,规范气象灾害防御工作。加强防雷、升放气球和人工影响天气作业安全监管,推进气象领域标准制定和实施。


  (四)强化考核保障。将气象防灾减灾工作纳入平安宁波和安全生产责任制考核范畴。市气象高质量发展工作领导小组每年对各地气象高质量发展情况进行评估反馈。加大政策支持力度,进一步完善气象双重计划财务体制,切实加强气象事业资金等要素保障。


  宁波市人民政府

  2023年6月14日


  (此件公开发布)


声明: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文字、图片版权均属权利人,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及时与我们联系。

热门政策
政策申报
选择需求:
税务筹划服务 股权融资服务 货款融资服务 高企认证服务 政府扶持资金 产学研合作 知识产权服务 财务审计服务 服务商招募 辅助账系统 总裁特训 其他服务
具体描述:
300字符
        • 无搜索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