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县(市、区)人民政府、市政府各部门:
《赣州市未来产业发展实施意见》已经市委、市政府同意,现印发给你们,请认真抓好贯彻落实。
2025年6月30日
(此件主动公开)
赣州市未来产业发展实施意见
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和二十届二中、三中全会精神,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考察江西重要讲话精神,按照“现有产业未来化”和“未来技术产业化”的发展导向,坚持创新驱动、科学布局、开放合作的基本原则,深化实施市重点产业链现代化建设“7510”行动计划,加快构建更具赣州特色和优势的现代化产业体系,为中国式现代化赣州篇章提供有力支撑。
力争到2026年,创建1—2个省级未来产业先导试验区,引进一批创新型企业,突破一批重点领域关键核心技术,形成一批标志性产品,开拓一批典型应用场景。到2030年,形成2个初具规模的未来产业集群或产业集聚区。到2035年,形成一批具有竞争力的创新成果,培育2家以上未来产业“链主”企业,2个规模超500亿元的未来产业集群。
一、发展重点
依托现有产业基础和现实条件,重点培育未来新材料、未来信息通信、未来新能源等3个产业基础较好、成长较快的未来产业。同时,大力发展未来健康、未来交通等2个中远期潜力巨大的未来产业,打造“3+2”未来产业集群。
(一)重点培育3个产业基础较好、成长较快的未来产业
1.未来新材料产业
(1)稀土新材料
以赣县区(赣州高新区)、赣州经开区、龙南市、章贡区、上犹县、定南县、寻乌县为重点,发挥中国科学院赣江创新研究院、国家稀土功能材料创新中心以及江西理工大学等国家级创新平台、高校的优势和作用,加强科技攻关和成果转化。重点支持超细稀土氧化物、超高纯稀土氧化物及金属、高性能稀土磁性材料、新型稀土储氢合金、稀土发光材料、稀土尾气净化催化材料、稀土隔热材料、稀土合金材料、稀土光纤材料、稀土永磁电机等稀土功能材料和应用器件做强做优,推动南方高丰度稀土元素高值高效应用,大力培育先进新型稀土磁性材料、稀土陶瓷材料、稀土掺杂电致发光玻璃、稀土晶体、微电子前沿纳米材料、新能源电池特性镧、铈材料、稀土钢铁焊接材料等一批先进稀土功能材料,积极引导和推动稀土功能材料向具身智能、高温超导、航空航天、生物医用材料、医学装备等应用产业延伸,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中重稀土新材料及应用产业集群。〔责任单位:市工业和信息化局、市发展改革委、市科技局,各有关县(市、区)政府、赣州经开区管委会〕
(2)钨新材料
以赣县区(赣州高新区)、赣州经开区、大余县、崇义县、章贡区、南康区、上犹县、定南县、全南县为重点,大力发展新型硬质合金材料、高性能掺杂钨材料、特种钨、钼合金及制品、超粗(超细)碳化钨粉、超纯钨粉、超硬陶瓷、光伏用耐切割钨丝、新型钨基催化材料、钨铜合金芯片封装材料、聚变反应堆钨基等离子体材料等钨新材料,重点突破超细晶、超粗晶粉末的均匀性、稳定性难题,推动硬质合金微观结构的设计和缺陷控制研究,实施涂层技术的联合攻关,开展高强度钨丝、超薄超大型钨板材、钨合金的制备技术研究,着力推动钨新材料向核工业、新能源、具身智能、航空航天、医疗等高端应用领域发展。〔责任单位:市工业和信息化局、市科技局、市发展改革委,各有关县(市、区)政府、赣州经开区管委会〕
(3)其他高性能新材料
以会昌县、兴国县、龙南市、赣县区(赣州高新区)、上犹县、崇义县、瑞金市、章贡区、南康区、赣州经开区、全南县为重点,支持发展具有耐腐蚀、耐高低温、耐老化、低摩擦、绝缘等高性能氟新材料,重点向含氟特气、氟化液、电子级氟化物、含氟高分子材料、含氟精细化学品、氟碳化学品等方向延伸,形成覆盖家电、新能源装备、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医药、航空航天等多维场景的氟材料产品矩阵。支持发展高精度铜带、高性能高精度铜合金丝线材、超薄型高性能电解铜箔等,立足镍、钴、锡等有色金属产业优势,向高端金属制品和新材料产业方向深度延伸,拓展应用领域。加快锆、铪等材料在军工、医药、新能源等领域的深度应用。依托现有玻纤产业基础,以纤维研制生产和复合材料扩大应用为主线,大力发展高强、高模、超细、低介电、可降解等高性能纤维及纤维增强树脂基、纤维增强金属基、纤维增强混凝土基等高性能纤维复合材料,广泛应用于风电、汽车与轨道交通、电力绝缘、电子电器、航空航天等领域。发挥竹资源优势、做活竹产业文章,向竹缠绕复合材料领域拓展,推进“以竹代塑”“以塑代钢”,减少环境污染,助力实现“双碳”目标。〔责任单位:市工业和信息化局、市科技局、市发展改革委,各有关县(市、区)政府、赣州经开区管委会〕
2.未来信息通信产业
(1)未来新型显示
以赣州经开区、章贡区、于都县、龙南市、兴国县等为重点,依托赣州LCD及OLED显示规模优势,大力发展Mini-LED、Micro-LED等新型显示并实现规模化应用,推动新型显示向中大屏、异形屏和柔性屏拓展。支持企业与中国科学院赣江创新研究院、江西理工大学等科研院所合作,加强光电关键材料研究,拓展微纳光学在多信息成像、平板显示等行业领域应用,加快布局量子点显示、沉浸式显示、全息显示等新领域,推动无障碍、全柔性、裸眼3D等显示产品市场化。〔责任单位:市工业和信息化局、市发展改革委、市科技局,各有关县(市、区)政府、赣州经开区管委会〕
(2)核心元器件
以章贡区、信丰县、龙南市、定南县、安远县、赣州经开区、宁都县为重点,推动核心电子元器件产品迭代,加快高密度互连积层板、双层及多层挠性板、刚挠印刷电路板及封装载板、高密度高细线路、柔性电路板等印制电路板技术转化。支持电感、电容、稳压器和滤波器等电子元器件朝微型化、智能化、绿色化发展;紧盯AI服务器、新一代通信和机器人等领域场景需求,加快布局高集成、高频率和高性能、环保和可持续、智能化和数字化等高附加值电子元器件产品。〔责任单位:市工业和信息化局、市发展改革委、市科技局,各有关县(市、区)政府、赣州经开区管委会〕
(3)智能装备
以信丰县、赣州经开区、章贡区、龙南市、于都县、全南县等为重点,抢抓制造业数字化转型契机,加快产业智能化设备和工业软件研发,引导企业由单纯机械设备加工发展到智能制造装备生产,提升软件在智能装备上的价值;加快布局视觉系统、智能语音、数据模型和算法开发等智能处理领域,逐步向更高阶智能装备延伸。〔责任单位:市工业和信息化局、市发展改革委、市科技局,各有关县(市、区)政府、赣州经开区管委会〕
(4)具身智能
以信丰县、赣州经开区、章贡区、龙南市、于都县、全南县等为重点,瞄准直流无刷伺服电机,着力引进龙头企业,努力补齐轴承、编码器、控制算法等方面的短板,打造高品质电机制造基地。优化精密加工工艺,提升传感器、减速器、一体化关节、末端执行器等核心零部件的供给能力,着力在高精度机械臂和灵巧手系统上取得突破。支持企业突破环境信息感知和数据传输、导航与定位、遥操作与精准操作等关键技术,逐步向具身智能机器人延伸。〔责任单位:市工业和信息化局、市发展改革委、市科技局,各有关县(市、区)政府、赣州经开区管委会〕
(5)通用人工智能
以南康区、赣州经开区、章贡区、赣县区(赣州高新区)、信丰县、龙南市、于都县为重点,主动融入“东数西算”布局,聚焦算法、数据、算力三要素,科学布局一批算力中心、边缘计算节点、区块链节点等融合基础设施,不断夯实大科学装置,推动人工智能技术不断更新迭代发展,突破一批以计算机视觉、机器学习、模式识别、协同感知、高精度传感器等为代表的技术。算法方面,重点支持赣州区块链数字产业园做大做强,招引一批算法开发企业落户,大力引进一批算法开发高端人才。数据方面,大力推动“人工智能+”等多场景应用,创新人工智能在工业领域的应用,赋能有色金属、化工、家具、纺织服装等传统产业数字化转型升级,鼓励依托现有产业基础,在重点产业细分领域建设大模型,发展基于海量数据分析挖掘的“产业大脑”,反哺推动人工智能迭代升级。算力方面,在全省统一算力规划布局下,加快推进算力服务器、边缘计算节点、区块链节点等基础设施建设,为人工智能推理、大语言模型训练等提供大规模、高效率、低成本的算力服务,推动构建人工智能训练库和测试库。〔责任单位:市工业和信息化局、市发展改革委、市行政审批局按各自职能牵头负责,市科技局,各有关县(市、区)政府、赣州经开区管委会〕
3.未来新能源产业
(1)新型动力电池
以赣州经开区、龙南市、于都县、赣县区(赣州高新区)、大余县、宁都县为重点,引导重点企业研发新型动力电池产品。支持新能源产业重点企业开发新一代锂离子电池、固态电池、钠离子电池等动力电池产品。电池材料方面,依托锂电产业基础,推动正极材料、负极材料、电解液等领域技术发展,提升能量密度、循环寿命、充电速度、热稳定性等性能。支持发展富锂锰基、磷酸锰铁锂、高镍三元、多元、高电压镍锰酸锂、钠离子电池正极材料等;支持发展硅碳负极、硅氧负极等高性能负极材料,提高电池快充性能;加大在氟代碳酸乙烯酯等新型材料、生产工艺等方面的研发投入,以提升电解液的能量密度、循环寿命、安全性能等,探索发展凝胶、固态电解质;推动电池隔膜在材料、结构和制备工艺上的不断创新,并向薄型化、功能涂层、新型涂覆材料等方向发展。〔责任单位:市工业和信息化局、市科技局、市发展改革委,各有关县(市、区)政府、赣州经开区管委会〕
(2)新型储能电池
以信丰县、宁都县、赣州经开区、龙南市为重点,支持储能电池生产企业围绕新型储能电池材料、技术、系统及应用创新发展。鼓励研发高性能锂离子电池、钠离子电池、液流电池等。支持在长时储能、混合储能及安全性能等技术环节开展储能技术与系统研究。支持企业面向多样性储能应用场景,选择具有针对性、适应性的储能技术进行开发和应用,支持发展容量型储能、功率型储能、能量型储能、备用型储能等,实现新型储能在电源侧、电网侧和用户侧全场景推广应用。抢抓构建全国统一电力大市场机遇,支持供电服务商探索源网荷储一体化、虚拟电厂、智慧电网建设。〔责任单位:市工业和信息化局、市发展改革委、市科技局,各有关县(市、区)政府、赣州经开区管委会〕
(3)新一代清洁能源
以赣州经开区、南康区、赣县区(赣州高新区)、定南县为重点,抢抓能源革命机遇,重点布局太阳能、氢能等领域。推动太阳能加强钙钛矿太阳能电池、光伏建筑一体化等新型太阳能技术、材料研发应用,加快基础设施建设,拓展光储充等新型太阳能技术应用场景和商业模式,在电力、交通、农业等重要领域发挥示范效应。氢能要立足赣州丰富的稀土资源,加速发展“绿氢”制取、储运和应用等氢能产业链技术,逐步完善氢能燃料电池技术链。〔责任单位:市发展改革委、市科技局、市工业和信息化局,各有关县(市、区)政府、赣州经开区管委会〕
(二)培育发展2个中远期潜力巨大的未来产业
4.未来健康产业
(1)创新型医药与医疗器械
以章贡区、信丰县、于都县、会昌县、赣州经开区、瑞金市为重点,发挥新药创制全国重点实验室、赣南创新与转化医学研究院、模式动物工程研究中心等创新平台独特优势,推动自身免疫、病毒感染、消化系统、恶性肿瘤、心脑血管、中枢神经等领域创新药物和创新疗法的转化;医学装备领域重点发展数字影像系统、三维高清内窥镜系统、激光手术系统、人工智能器械等专科诊疗设备;高端耗材领域重点发展血液净化、骨科、齿科、诊断试剂等高端医用一次性用品。围绕生物医药国际前沿重大需求,建设先进、高效的基因工程动物和疾病动物模型研发体系,为包括新药筛选、药物毒理与安全性评价、药效学评价、药代动力学的“一站式”临床前评价研究提供技术服务。积极开展非侵入式脑机接口技术、脑机融合技术等领域研究,探索脑机接口技术突破与医疗应用的深化,包括在肢体运动障碍、慢性意识障碍、精神疾病诊断检测等医疗康复领域的应用。探索构建生物信息学驱动的DNA/RNA自动合成系统,推动合成生物技术在创新药研发、医美材料革命、微生物资源开发等领域的应用转化;推动加速新型载体递送、基因编辑、器官医学等技术研究,加快细胞与基因治疗等领域相关技术产品的研发转化。〔责任单位:市卫健委、市工业和信息化局、市科技局、市发展改革委、市市场监管局,各有关县(市、区)政府、赣州经开区管委会〕
(2)功能食品
以于都县、信丰县、章贡区、寻乌县、石城县、崇义县、会昌县、兴国县为重点,立足富硒土壤等资源禀赋,做强“赣南硒品”品牌,围绕打造富硒高标准示范基地和培育涉硒龙头企业,构建富硒检测认证体系、科研标准体系、品牌营销体系、服务支撑体系等四大体系,加快富硒精深加工产品研发,开发富硒休闲食品、富硒功能性食品等高附加值产品。紧盯食品组学、食品合成生物学、食品感知科学、食品精准营养、食品纳米技术、食品增材制造等食品科技,鼓励研究开发植物基和新资源食品、经功能设计的纳米技术应用食品、食品与文化结合的创意食品、食品与生态相结合的绿色生态食品、药食同源食品。〔责任单位:市农业农村局、市工业和信息化局、市市场监管局、市科技局、市发展改革委,各有关县(市、区)政府〕
(3)宠物经济
以章贡区为重点,以医药医疗、检验检测、繁育试验、功能食品、智能用品、宠物服务六大板块为主攻方向,建立特色突出、结构优化、创新驱动的宠物经济产业体系。发挥赣南创新与转化医学研究院专业技术及人才优势,促成一批宠物经济产业研究成果尽早转化。广泛对接宠物研究院、行业协会、专家学者,开展“人才+项目”引进活动,落地中高端宠物主粮、宠物处方粮、宠物药品产业化项目及各类宠物科研产品生产制造项目,积极布局宠物智能用具、健康数据采集、AI数据应用等宠物电子信息、大数据等领域。综合运用委托生产、自行生产等多种投资方式加快产品的本地市场转化,打造功能粮食、保健品、药品、制剂本地品牌。做强销售平台,引导全国宠物产品贸易流通集聚赣州,加速宠物连锁贸易、直播电商、总部结算等新业态发展。〔责任单位:市农业农村局、市工业和信息化局、市市场监管局、市科技局、市商务局,各有关县(市、区)政府〕
5.未来交通产业
以南康区、赣州经开区、瑞金市、龙南市、会昌县、石城县、章贡区、兴国县为重点,大力发展低空交通、中低速轨道交通等未来交通先进技术,构建未来交通产业发展新格局。依托无人驾驶航空试验基地(试验区)、无人机适航综合检测实验室和射流式风洞实验室等平台优势和完善的测试环境、检测设备、空域条件,积极参与共建航科院深赣无人机适航审定技术服务中心(基地),重点聚焦工业级无人机、eVTOL等整机,动力系统、机载系统、元器件、材料等核心零部件,引进培育一批优势企业。加快建设集生产制造、检测认证、驾驶培训、展示体验为一体的低空经济产业园。适度超前布局分布式起降点等设施网、低空感知与通信等空联网、空域航路和3D数字地图等航路网、飞行服务与监管系统等服务网“四张网”建设。探索打造以无人机为运输载体的空中物流体系,加快“低空+物流配送”场景的常态化应用。推进无人机遥感网建设,加大应急救援、国土调查与测绘、农业植保等领域无人机应用力度,推动发展直升机和载人eVTOL低空游、跳伞、热气球观光等“低空+文旅”产业。〔责任单位:市发展改革委、市工业和信息化局、市科技局、市交通运输局,各有关县(市、区)政府、赣州经开区管委会〕
二、发展路径
(一)实施项目招引突破工程。聚焦“3+2”未来产业主攻方向,强化创新主体和关键技术筛选,面向粤港澳大湾区等全国先进发达地区招引一批未来产业重大项目。聚焦国家、省未来产业布局,争取更多未来产业工程和应用场景在赣州落地试点。〔责任单位:市商务局、市科技局、市工业和信息化局、市发展改革委、市国资委、市交通运输局〕
(二)实施创新能力提升工程。聚焦“3+2”未来产业主攻方向,整合优化创新资源要素,加大对战略性领域和方向的创新资源投入。主动对接国家、省科技重大专项,开展未来产业基础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滚动发布未来产业关键核心技术需求清单和指南。积极参与融入粤港澳大湾区科技创新,探索构建跨区域未来产业协同发展体系。〔责任单位:市科技局、市工业和信息化局、市发展改革委〕
(三)实施创新成果转化工程。大力实施“赣出精品”工程,落实首台(套)、首批次、首版次产品激励政策,加快新技术、新产品应用推广。开展未来技术成果产业化试点,探索构建创新成果产业化新机制。加强技术转移服务机构培育,支持市内高校院所设立未来产业技术转移转化机构,推动创新成果供需对接和落地转化。支持建设产业创新中心、创新试验区、孵化器和加速器,形成“前沿研究+技术溢出+科技创业”的孵化链条。〔责任单位:市科技局、市工业和信息化局、市发展改革委、市财政局、市教育局〕
(四)实施科技人才引育工程。加大高层次人才产业园建设力度,鼓励企业建立未来产业科创(人才)飞地,大力引进未来产业高层次人才,探索建立以创新能力、质量、实效、贡献为导向的科技人才评价体系,加强人才队伍管理和青年科技人才培育。引导市内高校根据未来产业细分领域研究方向,优化调整专业结构,改革创新人才培养模式。〔责任单位:市委组织部、市发展改革委、市教育局、市工业和信息化局、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
(五)实施产业主体培育工程。培育一批未来产业“链主”企业,并通过内部创业、投资孵化等培育未来产业新主体。建设未来产业创新型中小企业孵化基地,引导专精特新企业成长为国内领先的专精特新“小巨人”、制造业单项冠军、“独角兽”“瞪羚”企业。深入实施“映山红”升级行动,支持优质企业加快上市。〔责任单位:市工业和信息化局、市科技局、市商务局、市政府办公室〕
三、保障措施
加快建立未来产业培育发展工作机制,协调解决产业发展和工作推进中的重大问题,营造推进未来产业发展的良好氛围。加大资金支持力度,引导各类专项资金、投资基金、产业基金重点围绕“3+2”未来产业加大投入。鼓励市内企业与研究机构走出去,深度参与全国、全球未来产业分工。支持未来产业相关企业牵头组建未来产业联盟、协会,强化产品配套、软硬协同,提升产业链供应链韧性,构建大中小企业融通发展、产业链上下游协同创新的生态体系。
声明: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文字、图片版权均属权利人,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及时与我们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