韶关新时代“百团千才万匠”人才工程实施意见
为贯彻落实《韶关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纲要》,全面提升韶关人才竞争力、科技竞争力、产业竞争力,加快培育发展韶关战略性支柱产业和新兴产业,集聚高水平创新创业团队和高层次专业技术人才、高技能人才,营造良好创新创业氛围,构筑人才创新创业高地,推动韶关高质量发展,现就韶关新时代“百团千才万匠”人才工程(以下简称“韶关人才工程”),提出以下实施意见。
一、指导思想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认真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对广东系列重要讲话和重要指示批示精神,按照省“1+1+9”工作部署和加快构建“一核一带一区”区域发展格局要求,紧扣韶关经济社会发展和产业转型升级目标,以“韶关人才工程”统领全市人才工作,以“南岭团队计划”为引领,以“丹霞英才计划”为主体,以“韶州工匠计划”为基础,整体推进全市人才队伍建设,最大限度调动产业人才创新积极性,尊重人才创新自主权,大力营造勇于创新、鼓励成功、宽容失败的社会氛围,集聚带项目、带技术、带资金的高层次人才及团队来韶创新创业,着力引进具有高技术和技能水平、在生产实践中能解决技术工艺难题,为企业和社会作出较大贡献的产业人才、行业专才、技能工匠,带动一批高层次人才在韶安居乐业,为韶关加快创新驱动发展、实现“十四五”经济社会发展目标提供坚强的人才保证。
二、目标任务
“十四五”期间,聚焦低碳新能源、生物医药和大健康、电子信息和大数据以及现代钢铁、现代农业、装备制造、绿色矿业、现代物流、文化旅游、现代食品、林业经济、防灾减灾、内河航运和船舶制造等重点产业;聚焦能快速抢占产业制高点、填补产业空白、产生重大经济效益的行业细分领域和促进民生事业发展、产生重大社会效益的公共服务领域,全市从国内外引进和本土培育不少于100个南岭团队,不少于5000名丹霞英才,不少于10000名韶州工匠,打造高端人才集聚、平台竞相发展、产业活力迸发、环境宜居宜业的人才创新创业优选之地。
三、高质量实施“三大人才计划”
“韶关人才工程”由南岭团队计划、丹霞英才计划、韶州工匠计划组成。
(一)南岭团队计划
南岭团队是指在战略性产业领域拥有全球视野和战略眼光,具有持续创新能力和成果转化能力,能快速抢占产业制高点、填补产业空白的创新创业团队。南岭团队应在韶关设立实验室、新型研发机构等科研平台,或自主创业。
在“十四五”期间,全市从国内外引进和本土培育不少于100个南岭团队。对入选的南岭团队可给予最高1000万元工作经费支持。对取得产业重大突破、为韶关实现跨越式发展、支撑国家科技进步的团队,按“一事一议”的原则给予支持。
对于产业发展前景广阔、科研成果转化能力突出的项目,在产业化过程中给予产业基金支持,其中“一事一议”资助的团队可通过产业基金获得最高达1亿元的支持。
“南岭团队计划”由市科技局牵头组织实施。
(二)丹霞英才计划
丹霞英才计划分为三类:创新创业人才、专业技术人才、青年人才。
创新创业人才是指带项目、带技术、带资金,特别是可在相关领域开创技术新路径、商业新模式、产业新质态的人才。
专业技术人才是指能够增强韶关产业发展能级,专业知识过硬、技术精湛,并在国内外拥有解决关键技术和工艺操作性难题经验的研发专家、技术行家。
青年人才是指具有一定实践经验,较好的学业背景和专业基础,一般要取得国际公认的或经认定的国际知名学府和国家、省属重点大学硕士及以上学历学位的人才,特别优秀且符合产业和创业急需的人才可放宽至本科学历学位。
“十四五”期间,全市引进和培育创新创业人才1000名、专业技术人才1000名、青年人才3000名。对认定的创新创业人才分档给予最高100万元人才津贴。对认定的专业技术人才分档给予最高50万元人才津贴。对新引进的青年人才给予5-30万元的人才津贴。
“丹霞英才计划”由市委组织部、市人社局牵头组织实施。
(三)韶州工匠计划
韶州工匠计划是指顺应我市产业转型升级和高质量发展要求,在重点产业领域,以引进和培育知识型、创新型、复合型技能人才为重点,吸引市内外技能人才在韶就业,扩大本地技能人才有效供给的人才发展计划,包括风采工匠、风采技师、风采能手三类职业技能人才。
风采工匠是指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和敬业精神、独特的操作工艺和操作方法,能产生重大经济社会效益,或具有绝技绝活,在挖掘和传承传统工艺上做出重大贡献、对产业发展产生重大影响,获得国家级、省级和市级工匠荣誉称号的高技能人才。
风采技师是指获得高级技师、技师职业资格证书或职业技能等级证书的技工人才。
风采能手是指获得高级工、中级工、初级工职业资格证书或职业技能等级证书的技工人才。
“十四五”期间,全市引进和培育风采工匠100名、风采技师1000名、风采能手10000名。对国家级、省级和市级评定的工匠,分别按三年共给予15万元、9万元、6万元的补贴;对高级技师和技师,分别给予1500元/月、1200元/月,最长三年的就业稳岗补贴。对高级工、中级工、初级工,分别给予1000元/月、800元/月、500元/月,最长三年的就业稳岗补贴。对培养输送“风采能手”的市内技工(职业)院校,一次性给予1000元/人奖励。对招用“风采工匠”“风采技师”“风采能手”的规上工业企业、高新技术企业以及“3+3”产业集群企业等重点企业(不含落后产能、“双高”等企业),分别给予一次性10000元/人、5000元/人、2000元/人奖励。
“韶州工匠计划”由市人社局、市教育局牵头组织实施。
除上述计划外,鼓励支持韶关企事业单位以柔性引才的方式加强人才引进和派出交流。每年从韶关人才工程专项资金中设立人才短期交流资助项目,用于支持企事业单位引进高端专家来韶开展科技讲座、技术攻关、科学考察、项目合作、行业咨询等短期服务,派出韶关高端专家积极参与国家、省层面的重大咨询工作,为国家、省重要决策和管理贡献韶关智慧。根据专家学历、职称情况按人才短期项目资助办法予以资助。
按照《韶关人才工程人才奖励实施办法》,符合条件的人才可申请享受韶关人才工程人才奖励。
四、建立健全保障机制
(一)建立组织实施机制。韶关人才工程在市委人才工作领导小组领导下,由市、县(市、区)委人才办统筹协调,各级组织部门牵头抓总、各级职能部门分工负责、各类用人主体积极落实、社会各界广泛参与,形成工作合力,共同推动实施。
(二)健全资金投入机制。拓宽人才资金投入渠道,建立完善以政府投入为引导、用人单位投入为主体、社会和个人投入为补充的多元投入体系。将市人才资源开发专项资金调整为韶关人才工程专项资金,保障人才计划的组织实施。
(三)建立人才评价机制。确定人才评价标准,构建人才自评、用人主体和第三方评价为一体的综合评价体系,突出人才及团队道德品行、技术水平、科创能力和业绩贡献,科学评选南岭团队和相关人才。
(四)完善联系人才制度。市、县(市、区)两级领导班子成员和人才工作领导小组成员对接联系南岭团队,保持与丹霞英才、韶州工匠的常态化联系。建立党政正职与人才“面对面”交流机制,定期召开高层次人才交流座谈会,了解人才团队的实际需求和相关动态,听取人才意见建议。各地各部门各司其职,及时研究解决人才在创新创业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
(五)优化人才公共服务。完善“丹霞英才卡”服务功能,构建全方位、便捷化的人才公共服务体系。入选者,不受国籍、户籍和身份限制,可申领丹霞英才卡。持卡人可享受安居保障、子女入学、停居留和出入境、科研通关、社会保险、医疗、景区、交通、公积金、金融、法律援助等方面的相应服务。
(六)搭建人才服务平台。成立市招才引智工作队,按照“随叫随到、服务周到、说到做到”的原则,协助人才团队对接相关审批职能部门,为入选团队或人才及其直系亲属开辟绿色通道,提供代办服务,并协助做好其配偶工作推荐、子女入学等联系协调工作,营造良好的人才发展和创新创业环境。探索在韶关市政府驻北京联络处、驻广州办事处等外派机构设立人才服务联络站。
(七)营造人才发展氛围。依托人才驿站,分行业、分领域,鼓励支持国内外知名学术机构、专业组织和我市各类创新主体,在韶关举办具有影响力的学术会议、专业论坛、技术研讨会等活动,搭建人才交流互动、项目对接和技术服务平台。定期举办职业技能大赛、职业技能培训活动,鼓励韶州工匠提升技能水平。加强人才政策、发展环境和创新创业典型宣传推介,形成重才爱才、引才育才、聚才用才的良好社会氛围。
(八)实施人才激励机制。根据人才、团队对本市的贡献情况给予奖励。注重重大项目决策咨询,聘任相关专业领域人才为政府决策顾问,提升政府科学决策水平。加强人才政治吸纳,对符合相关条件、表现优秀的人才,可提名推荐参选“两代表一委员”,充分发挥人才参政议政作用,增强人才的认同感、归属感和荣誉感。
(九)实行项目退出机制。按照“从严监管、宽容失败、规范程序、厘清责任”的原则建立“韶关人才工程”三大人才计划项目退出机制。对人才主动退出、被动终止、取消入选资格视不同情形进行分类管理。
五、其他
(一)本实施意见统领市级人才政策和资金投入,与现有政策不一致的,按本实施意见执行。
(二)本实施意见支持的对象为韶关人才工程实施后引进和培育的团队和人才。
(三)引进或培育特殊情况的团队和人才,可采取“一事一议”的方式议定。
(四)国家、省、市相关人才计划有新规定的,适时按新规定进行补充修订。
(五)本实施意见由市委人才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负责解释,有关实施细则、管理办法、制度机制由相关职能部门负责制定并解释。
(六)本实施意见试行五年,自发布之日起施行。
声明: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文字、图片版权均属权利人,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及时与我们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