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业动态 > 【学习】加快建设世界重要人才中心和创新高地

【学习】加快建设世界重要人才中心和创新高地

作者:数科邦 发布时间:2022-09-15 2321 0 0

  打造世界重要人才中心和创新高地是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必然要求。世界科学和人才中心的历史变迁,给了我们什么启示?我们又该如何把握时代大势,立足实际,扎实推进高地建设?

  2021年9月,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人才工作会议上强调,要深入实施新时代人才强国战略,全方位培养、引进、用好人才,加快建设世界重要人才中心和创新高地,并提出了明确目标,作出了重要部署。2022年4月,中共中央政治局召开会议,分析研究当前经济形势和经济工作,审议《国家“十四五”期间人才发展规划》,进一步提出了坚持重点布局、梯次推进等具体建设要求。

  立足新发展阶段,我们要借鉴历史经验,把握历史主动,加快建设世界重要人才中心和创新高地,以人才优势厚植创新优势、科技优势、产业优势,以人才发展赢得机遇、赢得竞争、赢得未来。

  建设世界重要人才中心和创新高地的时代意义

  近年来,我国科技创新和人才发展环境的复杂性、严峻性、不确定性持续上升。世界正处于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时期,国际环境更趋错综复杂、国内疫情频发带来了多重考验。

  从国际环境看,世界经济复苏步伐放缓,全球金融市场波动加大,产业链供应链严重紊乱,但一些发达国家的科技和人才优势仍然显著。从国内环境来看,本土疫情点多、面广、频发,部分产业发展受限;但疫情倒逼产业数字化和数字产业化转型,新产业新动能引领作用凸显,科技创新和人才发展形势整体向好。

  总体来看,当前困难与机遇并存,我国要坚持服务和融入新发展格局,加速推动技术革命。充分激发人才发展新作为、释放创新发展新动能,是构建新发展格局的必然要求。

  建设世界重要人才中心和创新高地是我国实施创新驱动发展、人才强国战略的重要目标,具有多层次的深刻内涵。

  首先,建设世界重要人才中心和创新高地是一项系统性、全局性工作,要以统筹兼顾之谋、组织实施之能做好发展中的各项工作,在突出重点同时不忘谋划全局,不能毕其功于一役。其次,建设世界重要人才中心和创新高地事关我国发展全局,必须扎实做好决策部署,不能纸上谈兵、空喊口号,严格防范只看数据的“面子工程”。最后,建设世界重要人才中心和创新高地是一项复杂工程和长期任务,既要立足当前迫切需要解决的实际问题,又要稳妥把握好这一建设目标的当前与长远关系,以长远规划引领阶段性任务,积小胜为大胜。

  建设世界重要人才中心和创新高地的历史经验

  16世纪以来,全球先后形成了意大利、英国、法国、德国和美国五个科学和人才中心。回顾梳理世界科学和人才中心转移历史,有助于我国着眼全局、面向未来,更好地建设世界重要人才中心和创新高地。

  科技创新与人才聚集相伴相生。人才是科技创新的主体,科技创新发展和人才涌现集聚往往相伴相生,二者相互促进、形成良性循环。在近代科学崛起的初期,世界科学和人才中心往往因有利的外部或内部因素而兴起,随后在一些杰出科学家的带领下,科技创新事业逐渐发展到巅峰,意大利的哥白尼、伽利略,英国的牛顿、虎克,法国的拉格朗日、拉瓦锡都是杰出人才的代表。美国引进集聚大量人才是其能成为世界科学中心并迅速发展的秘诀。美国之所以能源源不断地吸引全球人才和资源,原因之一也正是美国本身就处于发展的最前沿,能够提供优越的科研环境。

  世界各国的科学竞争归根到底是人才尤其是战略科学家的竞争,人才的质和量是科技创新最重要的决定因素之一,尤其当前全球化条件下的科学家跨国迁移已经成为影响世界科学格局的关键因素。值得注意的是,随着现代工业的发展,产业中心与人才中心的集中也逐渐成为普遍现象。完善的产业体系和领先的产业优势必然会对全球的专业人才产生巨大吸引力,而高层次人才的汇聚又能为产业发展注入源源不断的动力。

  经济发展是科技创新的基础。经济是国家崛起及强盛的基础要素,是引领科技创新事业发展的重要社会条件,经济发展从“供给侧”和“需求侧”对科技创新发挥着双重促进作用。一方面,经济繁荣保证足够的科研投入和良好的科研条件。从16世纪的意大利到近现代的美国,科学的崛起无不以强大的经济实力为支撑,足够的科技创新投入和良好的科研条件为科技创新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另一方面,经济发展会形成对科技的需求,进而拉动科技进步、产业升级。据有关研究,美国技术创新的动力源中,市场需求拉动占47%,生产需求拉动占31%,需求拉动是技术创新的重要动力。

  科学精神是科学起源的火种。科学虽离不开经济的支撑,但也需要遵循其内在发展规律。文艺复兴运动掀起了欧洲思想解放的高潮,科学思想得到了极大的普及和提升。哥白尼、伽利略等一大批科学家和科技成果的诞生将人类科学发展推上了正确的轨道,开创了近代科学时代。随后得益于思想的解放以及与世界文化联系的日益扩大,英国后来者居上。启蒙运动和法国革命造就的“黄金时代”中,科学精神不断得到丰富和发展。科学精神是科技创新事业振兴的必要条件。

  成果转化是科技创新的动力。科技成果转化数量、质量和转化速度是当今世界科学竞争的落脚点,坚持创新驱动发展,必须推动科技成果高效转化。19世纪的德国不仅科学研究水平领先、科学人才聚集,还高度重视科技成果应用,科技同工业的相互促进是使德国继法国之后成为世界科学中心的主要因素。美国不仅重视科研人才的引进,还大量引进各类高层次工程师和技术专家,为科研成果转化奠定了坚实的人才基础。硅谷产业区周边聚集了斯坦福大学、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等一大批世界一流大学和科研机构,大大提高了科研成果“从实验室到工业界”的转化效率。反之,法国在19世纪也曾成为世界科学中心,但其不重视科学成果转化应用的科学发展方式,也导致法国被其他国家赶超。

  体制机制是科技创新的保障。科学体制和人才机制是科研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培育科技创新的内生动力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美国作为最新的世界科学和人才中心,有许多值得借鉴的体制机制。科技政策高度重视基础研究,目标导向型基础研究和自由探索型基础研究百花齐放,这也是使美国能长久维持科技优势的重要原因。通过继承、改进欧洲的先进教育制度,美国建立起完善的研究型大学体系,并建立联邦研究机构、工业实验室、各种支持自然科学研究的基金会,从而构建了完备的科研发展体系,培养了一大批对世界作出巨大贡献的卓越人才。

  建设世界重要人才中心和创新高地的重要举措

  我国建设世界重要人才中心和创新高地,既要梳理和总结历史经验,更要坚持实事求是,洞察时代大势,从我国实际出发,扎实推进高地建设。

  加强人才引进,汇聚高端人才。从历史上世界科学和人才中心的发展经验中可以认识到,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存在相辅相成的关系,人才是科技创新工作的关键。“十四五”规划提出要造就国际一流的高精尖科技人才和创新团队,因此要牢牢把握“高精尖缺”总体导向,鼓励以高层次人才为核心的团队引进形式,为高质量发展提供高匹配度的人才支撑。要让用人主体在引才用才方面“挑大梁”,充分发挥用人主体在引才方面的自主性,鼓励用人主体通过市场化方式开发利用国际高层次智力资源。要加强各级政府间、用人主体间的协同能力,防范人才引进导致的地区间、产业间结构性失衡问题。

  提高科研投入,平衡支持力度。近年来,我国不断加大科研投入,与世界发达国家的差距逐渐缩小,尤其北京、上海、粤港澳大湾区等地区的科研投入水平已经达到国际前列。但目前我国的科研经费存在着分配不平衡的问题,科研投入与地区经济发展水平高度挂钩,存在明显的向高水平高校和科研机构倾斜,向经济发达地区、沿海地区倾斜的态势。同时,我国一些基础性、冷门的科研项目的经费往往较少。因此,不仅要持续提高科研投入,还要使支持力度更加平衡。此外,可以通过政策鼓励大、中企业加大对研究与开发(R&D)的投资,对科技含量较高的中、小科技型企业提供一定的补贴或其他形式的支持。

  改善科研环境,弘扬科学精神。我国要进一步提高对科学方法和科学规范的重视,完善科学研究全过程管理制度。尤其要持续推动分类评价体系的动态调整,始终保证以客观的标准衡量科研成果、把握正确价值导向。良好的科研文化和价值导向是科研工作的头等大事。尽管我国已从体制机制改革入手,着力优化科研环境,但观念和氛围的转变需要较长的过程,必须持续营造鼓励创新、宽容失败的科研氛围,尊重人才的科研自主权,发挥科学家的探索精神和首创能力。

  优化科技政策,强调基础研究。全面建成世界重要人才中心和创新高地需要强大科技支撑,基础研究是取得重大突破、开辟新领域、提出新理论的关键。我们必须清醒地认识到,我国基础研究的整体实力还有较大的提升空间。为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全面加强基础科学研究的若干意见》,科技部等五部门在2020年联合发布了《加强“从0到1”基础研究工作方案》。在今后的发展过程中,我国要持续推进科技政策改革,优化科学研究投入结构,进一步加大对基础研究的稳定支持力度。

  加速成果转化,推进产才融合。科技成果转移转化是一项系统工程,涉及技术突破、产品制造、市场模式、产业发展等各个环节。我国已在科技成果评价机制、分配机制和基金管理等方面出台了一系列新政策,从创新链、产业链和金融链等角度直击科技成果转化的痛点。下一阶段,各地区要根据本土实际整合存量资源,抓好政策落地。此外,为了充分发挥产业聚集对人才发展的积极作用,必须坚定不移地巩固优势产业,同时积极开发合适的产业发展路径,争取在高新技术产业上实现赶超和领先,不断增强人才汇聚的磁力效应。

  深化教育改革,重视青年人才。能否自主培养高质量人才,关系着世界重要人才中心和创新高地能否长期维系。要加快形成更高水平的人才培养体系,把科学精神、创造能力的培养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积极培育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接班人。青年科技人才有志气、有才气、有朝气,是科技创新人才队伍中的生力军。中青年科学家占一定比例,科技创新的“后劲”才能充足,这是人才强国赓续发展的关键。要支持青年人才挑大梁、当主角,不拘一格、慧眼识才,为他们奋勇创新、脱颖而出提供舞台。

  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打造世界重要人才中心和创新高地是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必然要求。随着世界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迅猛发展,我国势必要抓住难得的历史机遇,充分发挥社会主义制度的政治优势,夯实人才强国的发展基础,争创第六个全球性科学和人才中心。

  (作者单位:中国人民大学)

  来源:《中国人才》杂志2022年第9期


声明: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文字、图片版权均属权利人,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及时与我们联系。

评论:

您还可以输入0/300个字
        • 无搜索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