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业动态 > 加速培养我国关键核心技术领域人才

加速培养我国关键核心技术领域人才

作者:数科邦 发布时间:2023-06-01 547 0 0

  今年4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广东考察时,强调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是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关键。要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加强区域创新体系建设,进一步提升自主创新能力,努力在突破关键核心技术难题上取得更大进展。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坚持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经济主战场、面向国家重大需求、面向人民生命健康,加快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以国家战略需求为导向,集聚力量进行原创性引领性科技攻关,坚决打赢关键核心技术攻坚战。2022年9月,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第二十七次会议时再次强调,“健全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新型举国体制……要加强战略谋划和系统布局,坚持国家战略目标导向,瞄准事关我国产业、经济和国家安全的若干重点领域及重大任务,明确主攻方向和核心技术突破口,重点研发具有先发优势的关键技术和引领未来发展的基础前沿技术”。国家的战略布局凸显出我国在关键核心技术领域获得突破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我国关键核心技术领域面临的机遇与挑战


  当前,从国际环境看,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正在重构全球创新版图、重塑全球经济结构,国家间关系复杂多变,多样化文明蓬勃发展;从国内环境看,我国处于两个百年奋斗目标交汇处,正在迈入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建设的新征程。这一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为我国在关键核心技术领域追赶先进技术、攻克技术难关提供了机遇。在此背景下,我国科技实力跃上新的大台阶,无论是科技创新能力还是创新速度,都实现了历史性跨越,一些前沿领域开始进入并跑、领跑阶段。


  但与此同时,科技创新在原创能力、高端人才、关键核心技术等方面还存在短板弱项。虽然我国科技实力不断增强,但除了芯片领域,发动机、精密仪器等若干重要领域的技术短板也日益显现。在当前国际关系的复杂性与不确定性增强的背景下,“卡脖子”技术问题成为阻碍我国向世界科技强国迈进的关键因素,是我国面对全面技术封锁与遏制之际必须解决的重要问题之一,也是“十四五”时期我国迈向国际前列所面临的重大现实问题。面对关键核心技术问题,我们必须增强责任感和危机感,丢掉幻想,正视现实,打好关键核心技术攻坚战,加快攻克重要领域“卡脖子”技术。


  瞄准国家重大战略需求,加快自主培养关键核心技术人才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科技攻关要坚持问题导向,奔着最紧急、最紧迫的问题去”。科技攻关问题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要全力攻关一些关系到国家急迫需要和长远需求的关键领域(如石油天然气、基础原材料、高端芯片、医疗器材等)的核心技术。二是,要关注事关发展全局和国家安全的基础核心领域,瞄准未来科技、未来产业发展的制高点,如人工智能、量子信息、集成电路、先进制造、生命健康、脑科学等。这些领域关键技术的攻关、突破与创新,不仅能够提升我国在工业全球化的产业链位置,还能为我国的经济与国防安全提供保障。因此,突破关键核心技术问题,要瞄准国家重大需求,兼顾关系国家当下发展的重要领域和事关未来发展的前沿领域。


  科技发展,重在人才。任何技术的发展缺少了人才都如同无源之水,唯有人才到位才能攻克技术难题,掌握核心关键。当前,我国人才队伍快速壮大,人才效能持续增强,人才比较优势稳步增强,但在关键领域核心技术上受制于人的格局尚未从根本上得以改变。实践反复证明,关键核心技术是要不来、买不来、讨不来、等不来的,必须靠自力更生。因此,关键核心技术问题的解决需要自主培养一批能够面向国家重大需求的关键核心技术人才,造就国际一流的科技领军人才和创新团队,培养具有国际竞争力的青年科技人才后备军。通过人才效能的发挥,抢占科技竞争和未来发展制高点,不断拓展发展新空间,塑造发展新优势,推动我国突破技术枷锁,向科技强国迈进。


  关键核心技术人才培养要基于国家重大战略部署


  关键核心技术领域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与重构必须围绕国家重大战略部署展开。“积力之所举,则无不胜也;众智之所为,则无不成也。”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是新型举国体制的核心任务。在各方协同的新型举国体制中,关键核心技术领域人才的培养必须坚持国家战略目标导向,瞄准国家重大需求和事关国家发展和国家安全的重点领域。


  根据发展阶段、环境和条件的变化,我国审时度势,作出“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的重大决策。在这一重大战略部署下,我们必须加快科技自立自强,这是确保国内大循环畅通、塑造我国在国际大循环中新优势的关键。对于关键核心技术领域人才的培养,一方面,可自主培养一批瞄准国家重大需求的关键核心技术领域人才。另一方面,对于我国需要追赶领先国家的重要领域,通过联合培养、鼓励访学、出国留学等方式,加强国际交流合作,以此提高相关领域人才的能力和质量。


  以四链融合发展推动关键核心技术领域人才培养模式创新


  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第二十七次会议进一步指出:“健全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新型举国体制,要把政府、市场、社会有机结合起来,科学统筹、集中力量、优化机制、协同攻关”。同时,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要紧扣产业链供应链部署创新链,不断提升科技支撑能力”。在这一思想指引下,面向关键核心技术领域,多地政府推出多链融合发展模式。特别是,面向攻关技术领域,深圳以人工智能等八大产业为重点致力于产业链、创新链、教育链与人才链协同融合发展;山东省人社厅印发《关于推进“四链”融合发展工作的若干措施》,支持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积极推动全省人才链、教育链、产业链、创新链有机融合。由此可见,四链融合发展为我国培养关键核心技术领域人才,解决关键核心技术问题提供了思路。因此,为适应国家对关键核心技术领域人才的迫切需求,应以提升关键核心技术领域人才质量为目标,以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为切入点,深化“教育链、人才链与产业链、创新链”的四链融通,推进“政校企”三方协同。


  “三方协同”下的四链融通人才培养模式应注意以下三点:一是,由政府战略谋划和决策部署,明确主攻方向和突破口,推进我国关键核心技术领域发展;二是,在资源配置与协同攻关中发挥市场的作用,促进创新资源的高效配置,强化跨领域、跨学科的协同发展;三是,由高校根据政府和市场的需求,以四链有机衔接与融合、协同育人的方式有针对性地培养能够满足国家需要与市场需求的关键核心技术领域人才,以为我国解决关键核心技术问题提供人才支撑。


  让企业在产学研深度融合中充分发挥主导作用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要加强企业主导的产学研深度融合。强化企业科技创新主体地位,发挥科技型骨干企业引领支撑作用,营造有利于科技型中小微企业成长的良好环境,推动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人才链深度融合”。2022年底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和2023年初的政府工作报告也都强调要突出企业的科技创新主体地位。可见,我国越来越重视企业的创新主体地位,并鼓励和引导企业在产学研融合中更多地发挥主导作用,期望企业能成为攻克“卡脖子”关键核心技术难题的主力军之一。


  然而,在实践中仍然存在着企业科技创新主体地位落实不到位,企业在产学研合作中缺乏话语权和研发主动权等问题。究其原因,一方面是我国企业自身的科技创新实力还有待提升,基础研究能力还比较薄弱,特别是一些中小企业创新人才、科研能力和财力不足,而一些有能力的大型企业因体制机制桎梏、市场经济利益导向等原因又缺乏创新动力;另一方面,过往的制度体系和科技布局导致我国企业在重大科技创新活动中的地位偏弱,在国家重大科技攻关项目中,通常是高校和科研院所做主角,企业更多扮演技术成果转化的角色,在产学研合作中处于相对被动的地位,未能很好地发挥“出题人”“答题人”和“阅卷人”的作用。


  放眼国际,美国特别是以硅谷为代表的高新技术活跃区,诞生了一大批世界著名的高科技企业,一方面得益于形成了以大学、企业、研究机构为核心要素,以政府、金融机构、中介组织、创新平台等为辅助要素的多元主体协同创新模式,另一方面也是因为企业始终在创新链条中处于关键位置,主导着从科技创新到商业创新和产业化的全过程。回看国内,我国企业的科技创新主体地位仍有较大提升空间。有的地方也有了一些很好的探索,比如深圳,其创新密码正是因为根植于企业内部的创新基因和创新能力。有数据显示,深圳90%以上的研发机构在企业,90%以上的研发人员在企业,90%以上的研发资金来源于企业,90%以上的重大科技项目发明专利来源于龙头企业。总部位于深圳的华为一直以来高度重视科技创新,尤其是近年来在国外不断加大对我国科技围追堵截的大环境下,由任正非一把手亲自带队,密集拜访清华、北大等顶尖学府,推动产业与科研深度融合,以产学研共谋核心技术突破。但从整体来看,我国企业的创新主体地位仍需加强。


  推动企业在产学研融合中的主导作用,助力关键核心技术领域人才自主培养,未来可以考虑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是赋予科技领军企业在重大科技创新项目、重大科技创新平台建设方面更多的权力,支持企业参与重大科技决策、重大项目顶层设计等,引导科技领军企业牵头或参与国家实验室、国家技术创新中心等高水平创新平台。


  二是鼓励科技领军企业牵头和带领高校、科研院所,以及产业链上的科技型中小微企业从事重大科学项目研究,构建由企业主导的面向关键核心技术攻关的产学研深度合作创新联合体。比如,山东的海尔集团积极与高校、科研机构携手,承建了国家高端智能化家用电器创新中心等20多个国家级科研平台,并与中国海洋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华中科技大学等高校建立创新联合体,联合攻关产业科技难题。


  三是努力营造良好的政策环境,推动更多的高水平创新人才向企业集聚,让企业有实力更多牵头承担重大科技任务,在产学研合作中发挥主导作用。比如,梳理重点领域企业科技创新人才需求目录,依托政府招才引智计划,帮助企业发现、对接和引进国内外高端人才;通过采取高补贴、高薪酬,以及企事业编制双重身份等措施,鼓励更多优秀的理工科博士进入企业;健全企业和高校、科研院所科研人员双向流动机制,制定科学的利益分配机制和流动制度体系,推动人才有序双向流动,激发人才创新活力。


  四是大力培育高水平技术经纪人才,更好地发挥技术经纪人在企业与高校院所之间的桥梁、纽带作用,及时有效地对接企业的产业需求与高校院所的科研技术,强化企业的“出题人”“阅卷人”作用。


  关键核心技术上的短板,与之带来的随时可能面临被“卡脖子”的风险,困扰着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突破“卡脖子”技术,关键在人才。为此,必须瞄准国家重大战略需求与战略布局,在国家重大战略部署指引下,政府、高校、企业等各方协同攻关,通过教育链、人才链与产业链、创新链融合发展模式,并特别注意加强企业在产学研融合中的主导作用,培养关键核心技术领域人才。

声明: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文字、图片版权均属权利人,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及时与我们联系。

标签:

评论:

您还可以输入0/300个字
        • 无搜索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