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五五”时期我国发展环境
“十五五”时期我国发展环境面临深刻复杂变化。我国发展处于战略机遇和风险挑战并存、不确定难预料因素增多的时期。
从国内看,我国经济基础稳、优势多、韧性强、潜能大,长期向好的支撑条件和基本趋势没有变,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势、超大规模市场优势、完整产业体系优势、丰富人才资源优势更加彰显。
“十五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目标
高质量发展取得显著成效
科技自立自强水平大幅提高
国家创新体系整体效能显著提升,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发展格局基本形成,基础研究和原始创新能力显著增强,重点领域关键核心技术快速突破,并跑领跑领域明显增多,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创新驱动作用明显增强。
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取得新突破
社会文明程度明显提升
人民生活品质不断提高
美丽中国建设取得新的重大进展
国家安全屏障更加巩固
十五五”时期的战略任务
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巩固壮大实体经济根基
加快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引领发展新质生产力
中国式现代化要靠科技现代化作支撑。抓住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历史机遇,统筹教育强国、科技强国、人才强国建设,提升国家创新体系整体效能,全面增强自主创新能力,抢占科技发展制高点,不断催生新质生产力。
加强原始创新和关键核心技术攻关
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
支持青年科技人才创新创业。
强化企业科技创新主体地位,推动创新资源向企业集聚,支持企业牵头组建创新联合体、更多承担国家科技攻关任务,鼓励企业加大基础研究投入,促进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人才链深度融合。
一体推进教育科技人才发展
建立健全一体推进的协调机制,强化规划衔接、政策协同、资源统筹、评价联动,促进科技自主创新和人才自主培养良性互动,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教育中心、科学中心、人才中心。
围绕科技创新、产业发展和国家战略需求协同育人,优化高校布局、分类推进改革、统筹学科设置,深入推进“双一流”高校和国家交叉学科中心建设,强化科研机构、创新平台、企业、科技计划人才集聚培养功能,培育拔尖创新人才。
加快建设国家战略人才力量,培养造就更多战略科学家、科技领军人才、卓越工程师、大国工匠、高技能人才等各类人才。
加强人才协作,优化人才结构,促进人才区域协调发展。以创新能力、质量、实效、贡献为评价导向,深化项目评审,机构评估、人才评价、收入分配改革,畅通高校、科研院所、企业人才交流通道,激发创新创造动力活力。
深化国际交流合作,建立高技术人才移民制度,引育世界优秀人才。
深入推进数字中国建设
建设强大国内市场,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
加快构建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增强高质量发展动力。
扩大高水平对外开放,开创合作共赢新局面。
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扎实推进乡村全面振兴。推动城乡要素双向流动,激励各类人才下乡服务和创业就业。
优化区域经济布局,促进区域协调发展。
激发全民族文化创新创造活力,繁荣发展社会主义文化。培育形成规模宏大、结构合理、锐意创新的高水平文化人才队伍。
加大保障和改善民生力度,扎实推进全体人民共同富裕。
加快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建设美丽中国。
推进国家安全体系和能力现代化,建设更高水平平安中国。
如期实现建军一百年奋斗目标,高质量推进国防和军队现代化。推进政治建军、改革强军、科技强军、人才强军、依法治军,边斗争、边备战、边建设,加快机械化信息化智能化融合发展,提高捍卫国家主权、安全、发展利益战略能力。
优化军事人力资源政策制度,提高军队院校办学育人水平,打造高素质专业化新型军事人才方阵。
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起来为实现“十五五”规划而奋斗
坚持和加强党中央集中统一领导
推进社会主义民主法治建设
促进香港、澳门长期繁荣稳定
发挥港澳背靠祖国、联通世界独特优势和重要作用,巩固提升香港国际金融、航运、贸易中心地位,支持香港建设国际创新科技中心,不断彰显澳门“一中心、一平台、一基地”作用,推动澳门经济适度多元发展,支持港澳打造国际高端人才集聚高地。
推动两岸关系和平发展、推进祖国统一大业。
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充分调动全社会投身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贯彻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的方针,激发全社会干事创业、创新创造活力,形成人尽其才、才尽其用、万众一心、勠力进取的生动局面。
声明: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文字、图片版权均属权利人,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及时与我们联系。
2020-02-15 12452
2018-01-03 12343
2021-03-18 8306
2021-08-04 7756
2018-06-01 7189
2019-06-22 65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