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要报名
首页 赛道设置 报名条件及组别 参赛奖励及支持政策 赛道设置说明
赛道设置

(一)人形机器人

包括机器人大小脑关键技术、机器肢和灵巧手关键技术、执行器关键技术、新型材料、具身智能等。

(二)智能网联汽车

包括感知技术、通信技术、决策控制技术、安全技术等。

(三)智能消费产品

包括智能载具、智能设备、便携式智能终端等。

(四)人工智能芯片

包括芯片设计制造、图形处理器及存储芯片ASIC专用加速芯片、现场可编程门阵列FPGA、类脑计算芯片、集成电路精密零部件等。

(五)智能传感

包括视觉/环境感知传感器、物理/力矩传感器生物/化学识别传感器等。

(六)智能软件

包括人工智能算法模型、数据处理、智能制造系统、行业应用、数字孪生等。

(具体赛道设置详见说明)

报名条件及组别

一、报名条件

参赛选手一般应满足以下条件:取得硕士及以上学位;在国内外知名大学、科研机构、医疗卫生机构等担任过正式教学或科研职务(含博士后),或在国内外知名企业担任过管理类、技术类中高级职务;近2年(2023年1月1日以后)内来镇海创业(工作),或尚未来镇海创业(工作);没有以个人、团队带头人及成员身份入选过“3315系列计划、甬江人才工程(含引进类和培养类)。

对于特别优秀、急需紧缺人才,可适当放宽学历工作年限、海外背景等要求。


二、参赛组别

(一)初创组:在国内未创办企业或企业注册成立不超过2年的,归入初创组进行评比;

(二)成长组:在国内已创办企业且注册成立2年以上的,归入成长组进行评比。


参赛奖励及支持政策

(一)市级赛事支持政策

本次奇思甬动大赛决赛优胜项目,可直通“AI宁波”产业大赛,入围市级产业大赛决赛的项目可按照市级赛事规定入选甬江人才工程,并享受甬江人才工程入选者同等的服务保障,同时按照获奖等次给予最高30万元奖金和2000万元项目支持。

  • 特等奖1名,奖金30万元,项目支持2000万元。

  • 一等奖2名,奖金20万元,项目支持1000万元。

  • 二等奖5名,奖金10万元,项目支持500万元。

  • 三等奖16名,奖金6万元,项目支持300万元。

  • 优胜奖32名,奖金1万元,项目支持100万元。

  • 入围奖44名,项目支持50万元。


三等奖及以上项目,根据企业估值,以项目支持额度的50%为上限,给予项目企业投资款(不控股被投资企业);市级行业主管部门根据已投资的额度,参照甬江人才工程对应类型的经费拨付方式及拨付要求,分两批次给予市级财政项目补助资金。



(二)区级配套支持政策


进入市级产业大赛决赛并最终获得甬江人才工程支持的项目

1、项目支持:

给予最高1:1项目配套支持,支持额度不超过市级实际给予的投资款和补助资金额度。


2、场地支持:

按市总决赛6个获奖等次,分别给予累计最高100万元、80万元、60万元、40万元、20万元、10万元的办公和生产用房租金补助,每个项目每年补助总额不超过实际租房支出的70%。


3、金融信贷支持:

对获得镇海区产业基金投资的,按“见投即贷”给予项目最高1000万元的信贷支持。


4、创业风险保障:

带头人可享受最高保额12万元的创业险,所创办的企业可享受最高保额10万元的关键研发设备险。


5、其他支持政策:

对符合相关条件的带头人,可按规定享受市区两级有关人才安居、子女入学、医疗保健、交通出行、休闲旅游和体育健身等方面的优待服务。


进入市级产业大赛决赛但未最终获得甬江人才工程支持的项目

1、直接支持:

对已获得镇海区产业基金投资的,可直接按照“以投代评”模式申请享受“雄镇英才”政策支持。


2、直接尽调:

对未获得镇海区产业基金投资的,可直接进入区“雄镇英才”评审尽职调查环节,根据结果列入“雄镇英才”建议扶持名单。

赛道设置说明

一、人形机器人


1、机器人大小脑关键技术(包括感知-决策-控制一体化的具身智能感控算法、多模态感知与环境建模等技术,在线步态规划与实时姿态跟踪等运动控制算法)。


2、机器肢和灵巧手关键技术(包括仿生机械臂、灵巧手和腿足、全身协调运动控制、手臂动态抓取灵巧作业等技术)。


3、执行器关键技术(包括小体积高爆发驱动电机、高精度高效率传动减速器、高集成高功率密度关节组件、谐波减速器、旋转矢量(RV)减速器、行星减速器等)。


4、新型材料(包括高承载耐磨减速器材料、高功率密度电机磁性材料、本体及结构件轻量化材料、高能量密度电池材料等新型材料等)。


5、具身智能(包括用于生产制造、巡检、救援等高危环境和特殊作业场景的特种机器人、工业机器人,具备多机协作、精准作业能力的工业型人形机器人,具备情感陪伴、生活辅助能力的服务型人形机器人,具备自主决策、情绪认知能力的交互型人形机器人)。



二、智能网联汽车


1、感知技术(包括激光面阵雷达及三维成像、毫米波雷达、超声波传感器、智能座舱感知、多源融合感知等)。


2、通信技术(包括V2X车联网、DSRC专用短程通信、C-V2X蜂窝车联网等技术产品)。


3、决策控制技术(包括路径规划、行为预测、运动控制、强化学习算法等)。


4、安全技术(包括数据加密、入侵检测、OTA安全、身份认证等)。



三、智能消费产品


1、智能载具(包括消费级AGV、无人机、智能体、自组网技术等)。


2、智能设备(包括具有语音交互和语言理解能力的智能家电家具、全屋智能设备及系统、智能医疗器械及设备、智慧储能系统设备等)。


3、便携式智能终端(包括可穿戴电子设备、便携式电子设备、健康检测设备、视听设备等)。



 四、人工智能芯片


1、芯片设计制造(包括RISC-V指令集、芯片设计工具、先进材料及封测技术等)。


2、图形处理器及存储芯片(包括并行计算、高带宽存储、动态随机存储、大规模并行架构等关键技术)。


3、ASIC专用加速芯片(包括张量处理单元TPU、神经网络处理器NPU、定制化计算架构、低精度推理等)。


4、现场可编程门阵列FPGA(包括可重构计算、硬件描述语言、低延迟推理、动态逻辑优化等)。


5、类脑计算芯片(包括神经形态芯片、脑机接口、脉冲神经网络、存算一体架构、事件驱动计算、超低功耗设计等)。


6、集成电路精密零部件机械类、电器类、机电一体类、气液输送系统类、真空系统类、传感器类、仪器仪表类以及气动系统类等)。



 五、智能传感


1、视觉/环境感知传感器(包括CMOS/CCD图像传感器、高精度3D视觉传感器、ToF等红外/紫外传感器、激光传感器、光纤传感器、温湿度传感器、气体传感器、颗粒物传感器、气压传感器等)。


2、物理/力矩传感器(包括高性能MEMS姿态传感器、高动态响应力矩传感器、压力传感器、力触觉传感器、扭矩/位移传感器、磁性传感器、声学传感器、超声波/电磁波传感器等)。


3、生物/化学识别传感器(包括高可靠柔性触觉传感器/电子皮肤、高灵敏仿生嗅觉传感器、血压/血糖/血氧/心率传感器、DNA传感器、电化学传感器、生物特征识别传感器等)。



 六、智能软件


1、人工智能算法模型(包括开发框架、开发工具、通用基础模型、行业垂直模型、智能体等)。


2、数据处理(包括数据分类、清洗、加工、标注等数据集、语料库、知识库生成工具,以及数据库、中间件、开发测试工具等)。


3、智能制造系统(包括产品研发设计、虚拟仿真测试、智能排产、质量检测、仓储物流、运维管理等工业软件系统)。


4、行业应用(包括教育、医疗、养老等民生服务领域专业场景应用,城市地理空间、社会治理等重点领域的特色场景应用等)。


5、数字孪生(包括VR/AR/MR设备、3D建模、AIGC、模拟仿真、渲染引擎等新兴技术软件)。

        • 无搜索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