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业动态 > 加大人才对外开放 推进国际人才合作

加大人才对外开放 推进国际人才合作

作者:数科邦 发布时间:2024-01-24 294 0 0

  功以才成、业由才广。人才是实现民族振兴、赢得国际竞争主动的战略资源。2023年12月,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强调扩大高水平对外开放。高水平的对外开放,既包括贸易、服务、投资、数据等领域的对外开放,也包括人才领域的对外开放。2021年,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人才工作会议上强调“加大人才对外开放力度”“要结合新形势加强人才国际交流,坚持全球视野、世界一流水平,千方百计引进那些能为我所用的顶尖人才,使更多全球智慧资源、创新要素为我所用”。

  随着新一轮科技革命、产业变革的加快推进,人才的战略性地位和创新价值受到各国前所未有的重视,国家间竞争博弈加剧,各国纷纷以政府和市场的双重驱力开启新一轮全球人才竞争。

  当前,我国确立了中国式现代化的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教育、科技、人才是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撑,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和迈入创新型国家前列,人才引领驱动是不二选择,亟需我国加快建设世界重要人才中心和创新高地,亟需聚天下英才而用之。


  人才对外开放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聚天下英才而用之是我国人才事业取得辉煌成就的秘籍之一。自从我国确立人才强国战略,积极的引才政策对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发挥了巨大推动作用。引进的人才效益显著,不少科创领域从跟跑到并跑到领跑。世界知识产权组织发布的《2023年全球创新指数》报告显示,我国在全球创新指数中的排名跻身到全球第12位。今年是实现“十四五”规划目标的关键一年,新旧动能转换亟需以科技创新塑造发展新优势,更要坚持引聚全球顶尖人才引领驱动。

  提升中国全球人才竞争力需要加大人才对外开放。从欧洲工商管理学院(INSEAD)等机构发布的全球人才竞争力指数(CGTI)看,虽然近十年来我国正从人才输出国转向人才流入国,但相较于综合36的排名,我国人才吸引子维度排在全球91位,与当下的全球科创和人才中心相比,我国尚未有一个城市成为世界级的人才中心和科创策源地。

  人才对外开放是应对美国等国家对我国实施“小院高墙”和“强己弱他”的科技和人才遏制的唯一选择。当前各国一方面技术民族主义回潮,另一方面通过修改移民法案、简化留学生签证、工作签证和申请绿卡等针对性政策措施纷纷围猎全球顶尖人才。比如,英国继“全球杰出英才签证”后又出台了“高潜力人才签证”,吸引全球一流高校毕业生赴英工作;加拿大政府宣布新移民计划,预计未来三年接收150万移民;日本进一步放宽“高度人才签证”,重申吸引外国高质量人才;美国重拳出击争夺全球STEM(科学、技术、工程和数学)领域人才,进一步巩固其经济和科学技术竞争优势。日趋激烈的全球人才竞争、部分国家对我国实施的技术和人才壁垒,给我国引聚人才造成巨大挑战。我们唯有实行更加积极、更加开放、更加有效的人才政策,用好全球创新资源,形成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人才制度体系,才能在全球人才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应对全球共同挑战和人类发展的关键问题,需要各国加强科技创新协作,共建全球科创网络,形成开放合作共享的创新生态。但我国人才创新生态环境仍存在着多链要素不相融、放权不充分、行政化管理多束缚、机制僵化繁文缛节多等问题,国际人才“水土不服”易造成人才引而复失。这要求我们继续深化改革,进一步加大人才领域制度型开放。


加大人才对外开放更积极集聚全球人才


  01

  以人才资源全球化配置引聚使用全球人才


  推进人才对外开放手段向市场化、项目化、合规化和数字化转型,实现人才资源全球化配置。

  市场化,充分发挥企业等用人主体在国际人才市场中的作用,设立专项资金支持科研机构、创新企业引进国际人才,支持创新活动。鼓励企业出海,精准掌握全球产业人才地图,在产业人才集聚地创建海外孵化器、海外子公司延揽国际人才。精准对接高等院校、科研单位、高新技术企业等引才引智需求,完善用人单位与全球人才的直接沟通机制,充分发挥各类人才中介机构和NGO(非政府组织)等市场主体、社会力量的引才作用。

  项目化,推动更多用人主体参与跨国机构间的产业合作、科技合作,以更多机构间合作代替用人主体与海外人才个体间合作的柔性引才。

  合规化,遵循国际惯例实施国际人才招募,遵守国际人才流动的法律法规,重视和加强对国外科研领域法律以及涉华法案和涉华人才计划司法判例的研究,实时掌握国外最新法律与政策动态,适时为人才提供各类法律支持。

  数字化,加快建立全球高精尖人才数据库,将数字化手段运用于筛选、评价和引进人才。加强与国际人才中介机构合作,鼓励国内企业建立国际化职业社交平台,增进对国际人才数据掌握的主动权。


  02

  以高水平国际科技合作推进人才国际合作


  构建全球科技合作格局,推动人才流动之外的知识流动。围绕绿色可持续发展、全球减贫、气候变化、疫情防治、生命健康、生物多样性保护等全球共同关注议题和重大挑战问题,积极发起构建全球科创协作网络,推动国际多边科技合作,建立跨国科学家联合攻关机制。

  构建开放自由的国际科技合作生态,推动国际人才交流合作。充分利用全球虚拟的科研社群、虚拟全球实验室等信息化线上平台、各类国际学会等学术团体,开展国际科技合作与交流,聚集不同时空、隶属不同机构的人才,促进人才流动之外的知识流动。

  扩展同美国以外国家和地区的科技合作渠道,关注日本、欧盟、南非、印度等国家和地区的优势领域,扩大合作空间。鼓励企业、风投和民间社会力量与政府联合设立大科学基金、大科学奖项,吸引全球顶尖人才进行关键核心技术联合攻关。鼓励国内企业基于自身需求和产业特点,通过对外设立实验室、研发机构或组建产业联盟等方式,深度参与国际科技合作,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获取海外优秀人才。


  03

  以高等教育国际化引育全球人才


  高校是教育、科技、人才三大强国战略的重要交汇点,高等教育既承载了人才培养的功能,也发挥着集聚人才功能。当前,应积极参与全球教育治理,提升我国高等教育竞争力和影响力,以教育国际化推进人才国际化。

  做强“留学中国”品牌,从“引进来”的角度,在“GO LOCAL”计划基础上开展“在地国际化”。充分利用中外合作办学契机,通过引进国际学者,利用国外教材、多元课程与国际会议等国际优质教育资源,为国内高校学生提供接触跨文化与国际性事物的机会,增强对高水平留学生吸引力,促进国际合作教育内涵发展。

  从“走出去”的角度,有序推进中国高校的海外分校建设,提升中国高等教育的国际影响力;深入开展与世界知名大学的交流与合作,积极开拓优质教育资源合作渠道,为学生联合培养、师生游学访学、学者国际合作等拓展空间。充分重视留华毕业生校友作用,针对主要目标招生国家和地区,配备来自或熟悉相应民族文化的国际学生工作者,以本国人民易于接受的方式宣介中国高等教育,树立我国高等教育的良好形象。

  实施更加积极、开放、有效的留学政策和人才政策,吸引全球智力。在吸引国际留学生方面,可以关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创新大国、关键小国的潜在优秀留学生。面向重点发展领域设立留学生奖学金,放宽留学签证限制;完善优秀留学生创新创业、永久居留等政策,支持用人单位对在华留学生人才充分利用,最大限度鼓励优秀留学生毕业后进入中国人才市场。建设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重大科学装置、国家级重点实验室等研究平台,吸引全球STEM领域优秀毕业生来华工作,提高对国际一流人才的承载力。


  04

  以更有效的制度型开放替代政策性开放


  加快研究谋划富有国际竞争力的技术移民制度建设,在全球范围内吸引更多高层次人才来华工作、科研、交流和生活。站在国家战略高度部署我国人才对外开放,完善参与国际人才竞争的法律规范,加快推进《移民法》出台。优化外国人来华工作许可制度,完善外国人在华永久居留制度,适当增加外国人申请永久居留的类别,允许有意来华发展的外籍高技术人才在海外线上申请在华永久居留;对于急缺技术人才或特殊人才,扩大免签政策适用范围,简化办理手续,压缩审批流程。

  深化对外开放的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完善人才治理体系。对标对表人才领域的国际通行规则,开放国际(跨境)职业资格的互认,推动国际合作,推出国际认可的执业资格证书,放宽境外人才参加全国职业资格考试的限制,出台先进制造、生产性服务业、数字经济、生物医药等领域的境外职业资格认可清单,以职业资格的全球互认推动国际人才流动。此外,优化科技人才创新生态相关体制机制,建立和完善与国际接轨的以信任为前提的科研(经费)管理机制,采取“负面清单+授权清单”的方式,严格落实人才科研经费使用自主权。扩大稳定性项目持续资助的范围,对职业发展初期的青年人才给予长期性的非竞争科研经费支持。强化人才激励机制,全面提高科技人才的薪酬待遇,加强知识产权保护。推进职务科技成果产权激励和收益分配改革,全面赋予科技人才职务科技成果所有权或不低于10年的长期使用权,提高人才及所在团队科技成果转化的奖励比例。营造“鼓励创新、宽容失败”的创新文化氛围,使我国成为全球人才科研和创新创业的热土。


  05

  以与国际接轨的服务环境留用全球人才


  贯彻我国建设世界重要人才中心和创新高地的战略布局,在北京、上海、粤港澳大湾区和条件成熟区域探索创建国际人才港,秉持人才环流栖息地的开放理念,推行政策试验改革,支持国际人才在国内创业与海外跨境发展。

  强化人才服务保障,大力营造国际化人才社区,打造多场景功能的国际人才“泛生态圈”。加快设立面向海外人才子女的高端化托育机构、国际学校,放宽购房条件限制或制定公共住房政策,推进医疗设施与健康服务国际化,解决国际人才在国际医疗保险覆盖、就诊模式、医疗水平等方面的需求。鼓励各地建设如上海闵行区推出的“海外人才一站式服务平台”,通过整合各类政策信息、集成各类服务资源,为海外人才及家属提供出入境、就业创业、安居发展的全方位服务。同时,营造允许多样化、包容多样化的氛围,切实打造集聚全球人才、留住全球人才、让全球人才迸发创新活力的开放生态。


声明: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文字、图片版权均属权利人,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及时与我们联系。

标签:

评论:

您还可以输入0/300个字
        • 无搜索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