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业动态 > 如何推进区域人才一体化,促进区域人才合理布局和协调发展?

如何推进区域人才一体化,促进区域人才合理布局和协调发展?

作者:数科邦 发布时间:2023-01-11 2258 0 0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指出:加快建设世界重要人才中心和创新高地,促进人才区域合理布局和协调发展,着力形成人才国际竞争的比较优势。

  党和国家一直十分重视促进人才区域合理布局和协调发展。而区域人才一体化作为促进人才区域合理布局和协调发展的重要方面,国家也高度重视,推出了一系列举措。长三角一体化、京津冀协同发展、粤港澳大湾区建设、成渝双城经济圈等一系列国家战略的推出,更是对推动区域人才一体化起到了重要作用,也对区域人才一体化提出了更高要求。

  以人才一体化下好区域协调发展“一盘棋”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指出,“加快建设世界重要人才中心和创新高地,促进人才区域合理布局和协调发展,着力形成人才国际竞争的比较优势”。人才是第一资源,更是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发展的关键要素。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上升为国家战略,给人才的协同互补带来新的发展机遇。推动成渝地区协同发展需要“人才一体化”先行,这是整合区域间人才资源的重大战略举措,也是解决成渝地区发展不平衡问题的重要抓手,更是促进成渝地区产业能级提升、产业结构升级的重要推动力。

  聚焦产业融合发展,唱好区域人才赋能增效“重头戏”。产业集聚人才,人才助推产业。长期以来,成渝地区诸多产业自发进行区域合作,使产业人才得以交流发展。双城经济圈上升为国家战略后,人才一体化也面临着新的上升空间。成渝地区需要把握好机遇,遵循“产业发展一盘棋、人才创新一张网”理念,把招才引智作为提升产业能级、促进产业发展的“关键招”,围绕“产业链”构建“人才链”,推动区域产才大融合。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中,各地要结合产业布局,以打造区域主导产业链为切入点,同步开展招商推介和招才引智,绘制“产业地图”和“人才图谱”,寻求毗邻地区乃至更大区域范围内的人才协同和产业合作,推动产业发展从单打独斗向补链成群转型、从产能过剩向优势互补转变,实现更高水平更有效率的“以产聚才、以才兴产”。基于这一思考,永川紧扣汽车摩托车、数字文创等重点产业链,探索实施招才引智链长制,构建产业人才链图谱,推动“智能车”“元宇宙”等优质产业溢出,助力长城汽车重庆永川智慧工厂先后与四川7家企业建立产业链、供应链关系,在四川布局经销商约300家,年销售额近50亿元。

  推动信息资源共享,下好区域人才高效集聚“先手棋”。成渝地区要竞争更要合作,各地要奠定资源共享基础,让“虹吸效应”变“辐射效应”,形成具有核心竞争力的集群式人才生态圈,实现资源互享共用。坚持以市场为导向,整合区域内企事业单位人才资源需求清单,共同发布高精尖缺人才需求目录,在成渝地区互动举办招才引智推介活动,“团队式”引进一批地方发展所需人才,协同促进各地人才高效集聚。结合人才和企业发展需求,围绕校企合作、就业招聘、实践实训等服务,推动协同交流、开放合作,打造辐射成渝地区的人力资源大市场。通过常态化交流互学、“名师工作室”联合研修等合作,相互开放共享现场教学基地、创新创业孵化基地、技能人才实训基地等,为区域人才互动互学搭建“桥梁”。永川充分发挥在成渝地区左传右递、承东接西的重要作用,与四川泸州等地编制《泸永江融合发展示范区发展规划》,共同签订《泸内荣永国家高新区联盟合作协议》,联动开展“春风就业行动”“成渝经济圈创新创业周”等活动,每年发布5万个岗位需求,吸引各地人才2万余名,共同打造渝西川东人才集聚高地。

  夯实平台载体建设,用好区域人才联动发展“助推器”。人才发展离不开平台支撑,推进人才一体化也需要促进平台载体合作互享。加强平台共融建设需要成渝地区协同发力,分类创设一体化创新平台,运用信息化手段实现人才信息互融共通,实现“平台建设在哪里、资源集聚在哪里、人才汇聚在哪里”。为此,要按照市场有效、政府有为、单位有利、个人有益的原则,充分链接整合高校、科研院所、企业等开放共享产学研单位,鼓励跨区域组建产业创新联盟、协同创新中心等,打造互联互通的发展合作“联合体”,促进思想碰撞和科研资源的共用共享,实现人才效益最大化。通过全职引进、柔性引才、共享等方式,探索建立“人才飞地”,推行“候鸟型人才”“星期天工程师”等做法,形成“工作生活在外地,创业贡献在本地”的聚才引智新模式和“研发设计在主城、产出落地在区县”的科创转化新机制,将成渝地区打造成为人才区域合作样本。永川紧抓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战略机遇,依托西部职教基地优势,先后牵头组建了重庆市大数据产业人才联盟、成渝地区人工智能职教联盟等10余家“联盟载体”,吸引全国120余所高校、400余家企业加盟,集聚两院院士在内的高层次人才800余名。联盟通过资源整合、项目共担、优势互补,在专业建设、师资共享、人才培养等方面加强城际和校企合作,有效促进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人才一体化发展。

  破除体制机制壁垒,打好区域人才有序流动“组合拳”。当前,成渝地区在社保、公积金和职称评定等方面还不能互通衔接,导致人才市场仍处于相对独立的分割状态,区域间人才优势难以实现互补。打破行政界限,破除政策、机制等方面对区域内人才流动和作用发挥形成的障碍和藩篱,需要各地共同发力,在人才政策、评价、评级等方面寻找“最大公约数”,实现在人才评价标准、职业资格、技术等级等方面的互评互认,逐步打通人才在医疗保障、编制调动上的“堵点”。实现成渝地区体制机制的无缝对接、一键通转,促进人才在成渝地区良性流动,更广范围、更深层次地服务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高质量协同发展。永川立足川渝、面向全国,制定了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大数据应用人才职业技能标准,把人才标准与人才培养、人才认证及人才使用等环节有机结合,累计评定数字应用人才2万余人,较好提升了成渝地区大数据产业人才供给质量。

8beff541adccc83f18cbba9e7ad9b0bf.jpeg

  以“求同存异”思维推动区域人才一体化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强调,要加快建设世界重要人才中心和创新高地,促进人才区域合理布局和协调发展,着力形成人才国际竞争的比较优势。党和国家一直十分重视促进人才区域合理布局和协调发展,推出了粤港澳大湾区建设、长三角一体化、京津冀协同发展等一系列国家战略,但受制于各地间不同的地理、历史、人文条件,各地在推进区域人才一体化发展的过程中存在着不可避免的差异性。由此,笔者认为,各地在推进区域人才一体化的过程中,应进一步树立“求同存异”思维,在共同建立一体化发展格局的基础上充分发挥各自优势,共同推进人才资源合理配置。

  树立“求同”思维,共同完善区域人才一体化发展格局

  人才工作是一项“牵一发而动全身”的系统性工程,要缩小区域发展差距,必须坚持全盘考虑、协同发力,由各自为政走向共享合作。

  要完善一体化统筹协调机制。要坚持党对人才工作的全面领导,探索建立区域联席协作机制,构建党委部门宏观指导、有关单位通力配合、用人主体活力迸发的由宏观直抵微观的协同配合机制。广东省江门市建立了东西部区域合作联席会议制度及“市四套班子领导+市直部门”牵头挂钩联系制度,在不同层面均设有东西部对口联络部门,综合协调各方意见,评估一体化工作的实际质效。同时,还推动专门设立区域平衡发展基金,重点支持区域内相对落后西部地区人才引进、基础和职业教育、产业园区建设等关键领域,促进区域人才均衡发展。

  要共同提升人才培养效能。合力走好新时代人才自主培养之路是先进地区给予发展中地区“授人以渔”的大事情。要着力倡导联合培养模式,制定个性化、精细化、科学化培养方案,补齐相对落后地区人才视野短板。要持续深化区域间密切交流,通过干部挂职、学术交流、人才进修等形式,深化区域间校企、校校、校地等的合作。江门市积极通过东西部合作,在教育领域组建13个跨区域教育集团,大力推动东西部“园区技校”项目落地见效,组织设计29个合作课题项目,“菜单性”培训超1800名技术学徒。在医疗领域,积极推动优质医疗资源共享,探索建立医疗卫生人才组团式帮扶机制,定期开展专科医师互访互学与业务合作,合力提升区域医疗整体水平。此外,各地区要构建一体化服务体系,消除户籍、子女入学、住房、社会保障等人才流动限制,积极推动人才一体化服务工作制度化建设,建立统一标准、统一口径的人才服务事项规范,为人才在区域内自由流动创造舒适便捷的条件。

  要建立一体化信息共享平台。依托大数据平台,打破区域间人才信息“孤岛”,通过绘制区域人才供求、分布地图,加强对区域人才资源的整体认识和统筹管理,建立覆盖整个区域的人才信息数据库,实现人才网络互联。同时以统一标准收集整理发布人才政策、人才管理、人才服务、人才招聘与培训相关信息,用“信息流”促活“人才流”。

  树立“存异”思维,推动实现人才资源差异化竞合

  人才相比于其他生产要素,具有附加值高、能动性强的特征,自身既能改变和影响外部环境,也会自发流向综合条件更优越的区域。因此,各地在推进人才一体化的过程中不应一味追求人才结构完整,而是要积极“扬长补短”,推动人才结构“错位发展”,构建具有自身特色的人才高地。

  坚持重点发展。要立足本地特色资源,针对本地区的优势产业、特色产业中的人才,充分给予支持,加大就业创业政策扶持力度,加快配套设施建设进度,加强综合保障服务。江门市素有“中国侨都”之美誉,530多万港澳台同胞和海外侨胞遍布全球145个国家和地区。基于独特的华侨华人资源优势,戮力推进“侨都赋能”工程,通过出台面向华侨华人专项政策、深入开展便利华侨华人投资制度改革试点、加快“侨梦苑”华侨华人创新产业聚集区等创新载体建设、举办对接RCEP国际合作发展(江门)论坛等经贸合作系列涉侨活动品牌等方式,做好新时代“侨”的文章,吸引和集聚华侨华人人才来江门创新创业。

  坚持需求先行。人才一体化与经济一体化紧密联系在一起,要根据各地资源禀赋和发展定位,摸清本地区各支人才队伍底数。深入企事业单位一线开展调查研究,了解各地各单位人才发展真实需求,依据调研情况合理制定本地区人才发展规划,制定符合现实依据的人才专项计划,精准引进、培育、用好本区域急需紧缺人才。江门市根据全市经济社会发展实际,重点建设技能、科技、华侨华人、急需紧缺博士等13支人才队伍,做到重点工作部署到哪里,人才工作就跟进到哪里,经济社会发展急需什么人才,就优先集聚什么人才。

  推动优势互补。差异化、互补化的产业结构能够推动区域内不同城市的分工协作,同时也是吸引集聚人才的重要基础,各地应积极围绕产业链布局人才链,找准城市在区域产业分工体系的位置,推动人才结构“错位”配置实现“互补”,避免出现“零和博弈”情形,让城市间的合作大于竞争。如江门市抢抓粤港澳大湾区高水平人才高地建设机遇,加强与深圳市的人才交流合作,与深圳人才集团签署战略合作协议,共同组建了江门人才发展集团,搭建江深人才工作合作平台,推动江深人才工作优势互补,为建设粤港澳大湾区高水平人才高地贡献力量。

027f7dbd24faa8419991d4f764c5c043.jpg

  以人才一体化跑好区域协调发展的“马拉松”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指出,“加快建设世界重要人才中心和创新高地,促进人才区域合理布局和协调发展,着力形成人才国际竞争的比较优势”。这是在全面分析我国人才分布现状存在的不合理、不均衡、不协调现象的基础上提出的重要科学论断,从空间维度为新时代人才工作指明了发展方向。作为首都核心区,答好“促进人才区域合理布局和协调发展”这一考题,笔者认为要坚持人才工作服务国家战略,在京津冀协同发展中主动作为,持续推动区域人才一体化发展,为协同发展提供坚强的人才支撑。

  打破“一亩三分地”,凝聚人才一体化发展合力。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京津冀地缘相接、人缘相亲,地域一体、文化一脉,历史渊源深厚、交往半径相宜,完全能够相互融合、协同发展”。推动人才一体化发展,要树立系统思维,注重从顶层谋划到底层落实的每一个关键环节。要做好顶层设计,发挥党管人才工作格局优势,建立完善的协调机制,激发有关部门、用人主体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自觉将人才工作放在服务国家战略的大局中谋划,不断促进京津冀人才一体化科学发展。京津冀三地成立“京津冀人才一体化发展部际协调小组”,建立科学的领导体制,编制《京津冀人才一体化发展规划纲要(2017-2030)》(以下简称“《规划纲要》”),为人才一体化发展绘就了“蓝图”。要落实底层对接,以落实《规划纲要》为主线,强化各地政事互通、平台共建、智力共用,逐步推进重点工程、落实重大任务、涵养人才生态,切实推进人才资源的合理分布。

  推动人才链产业链融合,唱好人才助力高质量发展的“大合唱”。古人讲“唱和如一,宫商协调”,强调各方面协调一致、相得益彰,才能持续健康、行稳致远。京津冀三地的产业定位、产业结构、产业政策不同,相应所需的人才也就不同,因此促进人才在不同区域间健康有序流动显得尤为重要。在科学规划产业布局,加快推动三地产业协作互补的过程中,要注重研究不同地域对人才的吸引力以及相应的配套举措,制定承接首都高层次人才外溢和辐射的政策举措,支持成果向津冀科技型中小企业转化,依托各类创新载体开展人才和项目合作,形成“以产聚才、以才兴产、产才互融”的生动格局。近年来,北京市东城区强化产业人才交流,推动文化创业园区模式输出,打造“C92众创空间”、未来里街区等创业园区,推动人才链产业链联动。

f5cb7540c7649506943f857984139d97.jpg

  共享区域优势资源,写好人才一体化的“大文章”。京津冀三地各有优势,推进区域协调发展,要明确城市战略定位,立足本地特色优势,推动优质资源协同共享,以人才交流促进区域发展要素优化。东城区发挥基础教育资源优势,选派名校校长推进雄安新区和城市副中心分校建设,打造区域教育平衡和教育人才互动的“桥头堡”。为促进三地在多领域的深度合作,可以进一步探索和尝试在就业、医疗等关键领域建立切实可行的工作和交流机制,开展区域人才培养项目合作、人才交流合作,采用“人才+项目”等方式,拓展区域人才的发展空间,促进资源共享、发展共享、利益共享。东城区发挥首都核心区高端人才的辐射带动作用,密切加强多层次人才交流培训与挂职,建立人才队伍常态化交流沟通和培训机制,促进人才双向流动、联合培养,有力促进京津冀人才一体化发展

声明: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文字、图片版权均属权利人,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及时与我们联系。

评论:

您还可以输入0/300个字
        • 无搜索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