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业动态 > 为现代化产业发展广聚人才

为现代化产业发展广聚人才

作者:数科邦 发布时间:2023-01-16 744 0 0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坚持把发展经济的着力点放在实体经济上,推进新型工业化,加快建设制造强国、质量强国、航天强国、交通强国、网络强国、数字中国。”加快发展现代产业体系,巩固壮大实体经济根基,需要强化现代化建设人才支撑。

  人才能为现代化产业发挥多大的作用,取决于人才的集聚、人才的发展、人才的活力。面向经济主战场,需要什么样的人才?各地在对焦实体经济发展,集聚现代化产业发展所需人才中有哪些新举措、新谋划和新成果?


将更多的人才汇聚到现代化产业发展中来

  没有人才的良好供给,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就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许多地方加大推动人才向现代化产业领域汇聚,尝试紧扣产业发展需求,以产引才,以才聚产,取得了不错的效果。

  福建省通过支持一批高技术、高成长、强引领的人才团队,培育出一批实体经济“单项冠军”“专精特新”企业,引领产业集群发展。实施产业领军团队支持项目,致力于培育高质量发展新引擎,提升实体经济创新力和竞争力,每年遴选和支持25个左右产业领军团队。截至目前,已培育两批43个团队,涉及信息技术、高端装备制造等6类新兴产业。

  以产引才,以才聚产,人才与产业相适应,产业与人才相融合,人才的价值在产业的发展壮大中得以充分体现。如首批获得支持的福建福光股份有限公司人才团队,掌握了领先的大口径大视场透射式光学系统和超高清镜头技术,所在企业成为全国首批、福建省首家科创板上市企业。

  安徽省围绕省十大新兴产业,扩容升级省“特支计划”,加大创业领军人才支持力度,累计遴选近千名领军人才予以特殊支持。按照“项目+人才”模式,累计设立十五批518支省“115”产业创新团队,带动各地建立4000多个团队,集聚2万多名高层次产业人才,5名带头人先后当选院士。以股权投资奖励等方式扶持海内外500多个高层次科技人才团队来安徽创办企业,省里先后投入超过13亿元,带动地市和社会资金投入超过60亿元。

  现代化产业发展的背后面临许多新挑战,需要不断地优化结构、突破创新、为产品赋能、实现数字化转型等,这对于人才的数量和质量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人才的集聚带来的不是简单的“叠加”效应,人才的引领带动使得产业呈现集群式的发展壮大,能够全面提升产业能级和核心竞争力,这个效应是难以估量的。

  在这样的背景下,各地围绕为现代化产业广泛汇聚人才的目标纷纷行动起来。

  四川省发布的《加强现代产业发展人才支撑的十条措施》,涵盖了精准引进急需紧缺人才、加大产业人才培养力度、建强产业人才集聚平台、加强科技成果转移转化、优化产业人才评价机制、强化企业人才薪酬激励、发挥企业聚才主体作用、加大人才发展资金投入、完善产业人才荣誉体系、建立健全支持保障机制等方面内容。

  江苏省委人才工作会议提出,要聚力打造好培育好战略科学家、科技领军人才和创新团队、青年科技人才、卓越工程师等几支人才队伍,真正让精兵强将服务于全省经济社会发展“主战场”。进一步明确了要以“高精尖缺”人才的供给,突破人才队伍质量制约产业高质量发展的瓶颈。

  此外,湖北省着眼现代化产业技能人才队伍建设,发布《实施“技兴荆楚”工程服务现代产业高质量发展若干措施》。福建的《福建省工科类青年专业人才支持暂行办法》,将集聚现代化产业人才的目光也投到了青年工科人才身上。苏州聚焦产业集群发展,推出《关于打造国家级人才平台,加快推进数字经济时代产业创新集群发展的意见》。西安高新区的《打造“硬科技创新人才”最优发展生态支持政策》,从理念、机制、平台、服务等方面为“硬科技”人才全力营造良好发展生态……

3d2e53edf4e81fd1d845e7a113c1d843.jpg


打通从人才强到产业强的大通道

  都说产业和人才互为“镜子”,能够互相“关照”、互相“反映”,产业强不强看人才,人才强不强看产业。要打通从人才强到产业强的大通道,现下人才的支撑基础怎么样?人才队伍结构是否合理?人才梯队布局得如何?产业发展的具体实践中,还有许多问题需要面对。在一些地区凸显出来的现代化产业人才支撑方面的短板,值得关注。

  比如,人才结构性过剩与短缺并存的矛盾,尤其缺乏产业领军人才和技能人才;又如,人才培养和产业实际需求脱节,产教融合不够深入,与地方产业不对口;再如,企业对人才工作重视不够,在人才引育用留中的主体作用还没有充分发挥……这些都制约着现代化产业的转型发展。

  从一些地区的应对来看,不少做法值得借鉴。

  制造业是实体经济的主体,制造业的高质量发展关乎现代化产业体系的建设质量。江西省南昌市为了统筹好制造业产业各层次人才队伍的建设,先后出台“人才10条”等,开展了南昌市高层次人才分类认定、顶尖领军人才领航计划,并对符合条件的各类人才给予奖励补贴和综合资助。以兑现奖励补贴的来昌留昌创业就业的大学毕业生和技能人才为例,从事制造业工作的7.7万余人在其中占比72%。进一步为当地制造业补充了更多的人才力量,突出了将人才汇聚到现代化产业发展中的鲜明导向。

  在发挥企业用人育人主体作用,提高制造业技能人才技能水平方面,南昌市支持制造业企业与行业协会、高校、科研院所合作建立制造业人才实训基地,加强制造业企业职工数字化、智能化技能培训,促进制造业从业人员技术和知识结构升级。推进企业新型学徒制,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推广“订单式”培养模式。构建以制造业企业为主体、职业院校为基础、政府推动与社会支持相结合的高技能人才培养体系。重点培养一批能够开展技术开发、技术改进、业务指导、具有实际操作技能的智能制造人才队伍。

  山东省济南市在吸引集聚现代化产业高层次人才方面,坚持以优势产业吸引优质项目,以优质项目叠加产业优势。以赛为媒,连续五年举办“中国济南新动能创新创业大赛”。聚焦大数据与新一代信息技术、高端装备、生物医药、现代农业、新能源与新材料等当地五大重点产业引进人才项目,建立本地链主企业、人才引领型企业同引进人才团队的对接合作机制。

  为了甄别与产业发展契合度高的优质项目,济南市探索以“优秀项目供需对接会”的形式邀请本地重点产业园区、重点企业参加,促进产才融合、以才引才。五届大赛累计落地项目329个,引进各层次人才2180人,其中124个项目团队掌握行业领域原创核心技术,累计获得专利1500余项,落地企业累计实现收入11.97亿元,落地创新项目带动原有企业增收11.22亿元。

  安徽省合肥市作为国家产教融合试点城市,立足打通“专业—就业—产业”最短通道,推动人才培养供给侧和产业需求侧在结构、质量、水平上相适应。截至2021年底,合肥市各学校联合企业开设现代学徒制班级105个,联合招工招生2400余人,46所中职学校为企业订单培养近8000人。并进一步加大对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建设发展的支持力度,以“让产业人员懂科技,让科技人员懂产业”为思路目标,赋能科技成果转化和现代化产业培育。

ec53233da5acdca74320c6b9fad687cd.jpg


最大限度释放人才活力让人才引领现代化产业良性发展

  强化现代化建设人才支撑,人才队伍要大、要强,也要活。应尽可能以最大限度释放人才的创新活力,让人才链有更强的延展力,引领现代化产业持续朝着良性的方向发展。

  为了培育形成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海洋高新产业集群,青岛市着力引导各类人才参与中国海洋工程研究院(青岛)(以下简称“海工院”)重点项目科研攻关和产业化实践,统筹抓好科技创新机制、各层级创新平台、各层次创新人才队伍建设,达到“做一个项目,成就一个团队,锻炼出一批人才”的目标。

  为了更好地激发人才活力,海工院采用了灵活的人才引进与使用机制,创新了人才参与研发的模式。目前已初步形成了极具特色的“三三四”人才队伍格局,即三种关系、三类主体、四个属性。三种劳动关系——“固定编制+任务双聘+编外协同”;三类主体、四个不同工作属性指——以杰出的“科学家+技术专家+企业家”为主体的研发、产业化、管理、服务支撑等4支队伍。

  怎样形成并不断完善让人才更好服务现代化产业的体制机制,是大部分地区都在思考的。体制机制活,才有可能破解一些束缚现代化产业发展的人才难题。

  合肥市在不断完善现代化产业人才评价体系上发力。在现有《合肥市高层次人才分类目录》基础上,结合现代化产业人才特点,突出薪酬、职务、行业经验、企业规模等市场要素,制定了《合肥市重点产业企业高层次人才分类目录》,推进建立健全以创新能力、质量、贡献、市场评价为导向的人才评价体系,认定结果作为人才享受住房、子女教育、医疗、项目支持等服务的重要依据。

  针对现代化产业发展急需、社会贡献较大,但未纳入现行人才目录、在认定系统中无法选择的人才,合肥市还出台了《高层次人才分类偏才专才认定实施细则》,明确其认定可以通过联席会议确定。2021年全市共认定各类高层次人才8000多人,其中重点产业企业高层次人才6000多人,通过联席会议认定“专才”“偏才”1079人。

bc4842659986c6dafc2ae17728125705.jpg

  循着建设现代化强国新征程的路径,可以展望越来越多的人才汇聚而来,集智攻关、团结协作,引领带动着我国现代化产业奔向更好的未来。

声明: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文字、图片版权均属权利人,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及时与我们联系。

评论:

您还可以输入0/300个字
        • 无搜索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