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业动态 > 伪风口比比皆是,真假互联网风口如何鉴别

伪风口比比皆是,真假互联网风口如何鉴别

作者:数科邦 发布时间:2017-10-25 1303 0 0

有着10亿量级网民的中国互联网,任何一点创新领域的风吹草动,都可能长成一棵参天大树。尤其是在移动互联网时代,新的媒介形态,不仅拉动网民规模的增加,更大大地提高了上网频次和上网时长,有人提出“国民总时间”的竞争概念。

放在创业者身上,微创新和抢赛道的盛行,让创新创业难度大为降低。一方面,某个用户体验的突破,足以吸引上亿用户,比如互联网+打车、互联网+自行车……另一方面,以BAT为代表的巨头,强化平台思维,适当地退出了某些具体市场,进而用投资的方式扶持生态,这让优秀的创业者比以往更能获得资本青睐,在共享单车、网约车等领域,甚至出现投资人“不差钱”,一整条赛道轰炸的速度模式。

疯狂、刺激、热闹,往往伴随着泡沫。纵观整个中国互联网发展史,胜负局出现的间隔越来越短。比如门户、搜索、电商,这类老牌互联网概念,几大公司打了十几年的仗,到现在,搜狗(腾讯系)之于百度,京东之于阿里,网易之于新浪,都彼此是不可忽视的竞争力量。

倒是团购、网约车、共享单车……越新颖的互联网概念,决出胜负的速度越快,而且通常是一家独大,剩者死亡。

说到底,风口越来越多,伪风口也比比皆是。仅仅是共享经济,已经被用到了几乎所有行业身上,看似一团繁华,杀出重围者寥寥。这两天,又有几家共享单车企业停止运营,也有几家共享充电宝企业显露败相。

问题来了,到底谁是真风口,谁是假概念?万变不离其宗,有两个指标始终是互联网鉴别成熟商业模式的惟二标准,缺一不可。

首先是用户规模,包括用户数量、使用频次和用户时长。在中国互联网市场,1亿注册用户是单个产品成为创业爆款的基本门槛,这样的样本如果不存在,整个行业实在难言风口。达到这一目标的稳定性,就要看使用频次或者用户时长两个指标,如果这两方面弱,仍然要为产能的长久盈利能力打上问号,从这个维度看,共享单车、网约车,无疑是三个维度都不错的产品:用户基数大、使用频次和用户时长都十分可观。

但共享充电宝,就只能满足用户量和使用时长的幻想,在用户频次上,着实有个严重的问号。至于为什么存疑,并非思维模式的问题,而是产品设计的问题。

这就是判断风口的第二大指标:运营难度。

共享充电宝和共享单车的区别就在此,无论自行车还是充电宝,产品本身门槛不高,但变成企业行为,产品设计和运营模式对企业的考验不同。

单车是企业和用户的直接服务,单车与用户的交互过程,只要保证解锁简便和骑行安全,就基本完成了买卖关系。但共享充电宝涉及企业、用户和第三方关系。多数情况下,用户与充电宝的交互体验要求甚高,获取服务的效率、充电速度和充电设备的完善度,都是用户的要求。

但众所周知,充电宝是一个易坏易损耗的产品,企业要花费大量的人力、财力和时间进行维护。这其中还涉及与共享充电所在场景运营方的协作和利益分配,目前大部分共享充电宝项目需要固定的场所,机场、车站、餐馆、咖啡馆……

从某种维度上,共享充电宝不是受困于“商业模式”,而是运维难度。这一幕在过去如火如荼的上门O2O身上已经上演,上门美甲、上门按摩、上门大厨……在逻辑上拥有广泛的市场需求,但最终没有杀出重围的最主要原因,就是无法平衡运营难度(主要是服务人员的标准化和成本缩减)。

总之,在人工智能、物联网和线上线下融合的刺激下,互联网创新速度仍在加快,不断涌现的创业风口,在考验创业者、投资人,也在考验消费者,擦亮眼睛明辨真伪,才不至于出现上当受骗的尝鲜遗憾。


评论:

您还可以输入0/300个字
        • 无搜索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