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波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宁波市气象赋能港城融合高质量发展试点实施方案(2024—2026年)的通
政策库 > 宁波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宁波市气象赋能港城融合高质量发展试点实施方案(2024—2026年)的通

宁波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宁波市气象赋能港城融合高质量发展试点实施方案(2024—2026年)的通

时间:2024-04-28 阅读量:3380

  甬政办发〔2024〕12号

  各区(县、市)人民政府,市直及部省属驻甬各单位:


  《宁波市气象赋能港城融合高质量发展试点实施方案(2024—2026年)》已经市政府同意,现印发给你们,请认真抓好落实。


宁波市人民政府办公厅

2024年4月12日


  (此件公开发布)


宁波市气象赋能港城融合高质量发展试点实施方案(2024—2026年)


  为扎推进气象高质量发展试点建设,根据《中国气象局关于同意宁波开展气象高质量发展试点的函》(中气函〔2023〕114号)精神,特制定本实施方案。


  一、总体要求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气象工作的重要指示精神,对标气象“监测精密、预报精准、服务精细”的要求,围绕守牢气象防灾减灾第一道防线、助力世界一流强港建设、保障城市安全运行等三个方面,实施“梯次化”智防、“精细化”赋能和“数智化”支撑三大行动,形成一批可复制、可推广的气象标志性成果,为宁波“争一流、创样板、谱新篇”提供有力气象支撑,以高质量发展为经济社会提供高水平服务。


  到2026年,我市“监测精密、预报精准、服务精细”的气象核心能力明显增强,防灾减灾、港航生产和城市安全等方面的气象服务水平走在全国前列,气象科技能力现代化和社会服务现代化建设成效显著。


  (一)气象基础业务能力显著提高。实现低空1公里高度雷达探测全覆盖,地面自动站平均间距小于4公里。强对流有效预警时间提前到60分钟,开展关键区域“百米级、分钟级”要素预报,台风、暴雨、强对流、雨雪冰冻等灾害性天气递进式服务规则进一步优化细化。

  (二)气象赋能基层治理智慧高效。建立村(社区)气象观测站对应清单、叫应人员清单和叫应规则清单。贯通气象、网格、应急处置数据,打通基层网格治理和应急处置流程,实现气象实况、预报和预警信号等智能叫应直达基层。

  (三)港航气象服务体系不断完善。开展分高度、分片区精细化风力预报和虾峙门锚地海雾预报,并向“港、航、货、产”全要素港航气象服务延伸。雷电靶向式预警准确率提升到93%,预警时间提前到32分钟以上。港航气象服务系列标准增加到10个。

  (四)城市气象服务能力明显增强。建立和完善水利、电力、石化、交通、住建、保险等气象高敏感行业的“一业一策一场景”应用。气象机器人融入城市安全运行管理全链条。建立分灾种分行业阈值矩阵23个,数据组件覆盖应用场景增加到30个。


  二、主要任务


  (一)开展“梯次化”气象防灾减灾智防行动


  1.提升监测预报预警能力。开展多波段雷达协同观测,建设象山S波段雷达,组建X波段相控阵天气雷达站网,实现低空天气雷达探测全覆盖。加快推进村(社区)自动气象站建设,实现灾害易发区、高风险区全覆盖。加强地面站网、天气雷达和垂直廓线观测数据融合,提供地面降水和高空三维风场实况产品。加强强对流短时临近多灾种识别追踪和人工智能技术应用,建设快速更新短临预报预警系统。依托宁波人工智能超算中心算力资源,开展关键区域“百米级、分钟级”要素预报技术研究,建设高时空分辨率数值预报产品释用系统,提升重点区域预报能力。(责任单位:市气象局、市发改委、市数据局,各区〔县、市〕政府)

  2.完善分灾种递进式气象服务机制。开展台风“321”递进式服务,提前3天发布海上大风影响预报,提前2天发布精细到区(县、市)的风雨预报,提前1天发布精细到乡镇(街道)的风雨预报。开展暴雨“213”递进式服务,提前2天发布过程雨量预报和影响提示,提前1天发布精细到区(县、市)的暴雨预报,提前3小时发布精细到乡镇(街道)的暴雨预警信号。开展强对流“121”递进式服务,提前1天发布强对流潜势预报和影响提示,提前2小时发布分区(县、市)警戒提醒,提前1小时发布精细到乡镇(街道)的强对流预警信号。开展雨雪冰冻“321”递进式服务,提前3天发布寒潮(冷空气)预报和影响提示,提前2天发布降雪(大雪以上)预报和雨雪冰冻警戒提醒,提前1天发布雨雪冰冻相关预警信号。各地要完善应急预案,建立与分灾种递进式气象服务机制相适应的应急联动机制。(责任单位:市气象局、市应急管理局,各区〔县、市〕政府)

  3.构建基层气象灾害防范应对闭环机制。强化“气象预警一网智防”应用,深化气象数据和基层治理融合,建设汇聚气象预警信息、应急避灾点位、物联感知设备、重点服务对象等基础信息的专题数据库,实现一网监测、精确调度。优化气象机器人叫应规则和风险阈值,建设管理系统,实现第一时间推送气象预警信息、叫应“叫醒”责任人和组织应对。加强自然灾害风险普查成果应用,开展分行业精细化气象影响预报和风险预警。实施强对流天气秒预警工程,以“电子围栏”等数字化手段打通气象服务“最后一公里”。(责任单位:市气象局、市委社工部、市应急管理局,各区〔县、市〕政府)

  4.建立气象感知系统共谋共建共享机制。探索建立跨部门气象感知系统协同机制,统一站点选址、设备选型、数据格式和应用标准,推动气象观测设施共谋、共建、共享。建设气象数智底座,开发气象数据接口、应用组件和数据插件,推进气象数据融入城乡防灾减灾全过程。(责任单位:市气象局、市公安局、市自然资源规划局、市生态环境局、市交通局、市水利局、市农业农村局、市应急管理局、市数据局、宁波海事局、宁波舟山港集团,各区〔县、市〕政府)


  (二)开展“精细化”港航气象服务赋能行动


  5.提升港航预报服务能力。依托国家级气象导航中心技术优势,开展远洋气象导航服务先行先试,打造宁波航运交易所海上丝绸之路指数—航运气象指数2.0版。建立临港大风、海雾多源监测数据库,研发海雾多源融合分析产品和低空风切变监测产品。开展风、雾预报,研发分高度、分片区精细化风力预报和虾峙门锚地海雾预报产品。开展“两场一仓”强对流和大风等高影响天气风险预警服务。(责任单位:市气象局、市交通局、宁波海事局、宁波舟山港集团)

  6.建立港航气象保障协同发展机制。提升“锚泊、引航、靠离泊、码头作业”全流程气象保障能力,服务世界一流强港建设。针对恶劣天气对海上通航和港口作业的影响,优化分港区、分时段联合预警,深化气象、交通、海事、港口、引航等多方联动机制和现场专班服务机制。完善石化企业靶向式早期预警机制,提升企业在雷电等高影响天气中的应急处置能力。(责任单位:市气象局、市交通局、市应急管理局、宁波海事局、宁波舟山港集团)

  7.构建港航气象标准体系。建立和完善港口气象灾害风险评估、高影响天气专业预警、高影响天气海事管控不同作业类型应急处置、服务效益评估等标准,形成一套可复制、易推广的港航气象服务标准体系,推进业务规范、技术标准在沿海城市的推广应用。(责任单位:市气象局、市交通局、宁波海事局、宁波舟山港集团)

  8.强化港航气象服务科技创新。推进市智慧气象重点实验室和院士工作站建设,加强核心技术攻关,打造高能级科技创新策源引擎。参与世界气象组织示范项目“全民早期预警中国行动计划”,开展基于世界超大港口场景的早期预警试点示范。强化科研成果业务转化,探索气象服务转化为港口生产效益的规范路径。(责任单位:市气象局、市科技局、市交通局、市科协、宁波海事局、宁波舟山港集团)


  (三)开展“数智化”城市安全运行支撑行动


  9.提升城市安全数字气象供给能力。充分发挥气象数据要素乘数效应,提供“气象服务系统、气象组件、气象机器人”3种数字气象服务解决方案,主动融入“城市安全运行在线”。激活数据要素潜能,开辟气象数据价值释放新路径,有效赋能各行各业提质增效。打造典型气象数据应用场景,有序开放高价值数据产品,推动气象数据高效流通使用。(责任单位:市气象局、市应急管理局、市数据局)

  10.建立高影响天气城市生命线应对机制。提升气象服务新质生产力发展能力,推进气象“一业一策一场景”应用。提高水库及流域最大可能雨量和主要影响时段预报能力,优化“一库(流域)一策”系统。加强城市内涝气象风险监测预警,提升城市内涝联动处置水平。加强电网安全运行气象保障服务,建设贯通市县两级的“电力气象卫士”系统。建立完善城市骨干道路、高架、桥梁、轨道交通、疏港交通等高影响天气预警预报阈值指标体系,发布基于路段的交通气象风险预报预警。建立建筑工地和在建工程气象风险预警精准直达和应急联动机制。(责任单位:市气象局、市公安局、市交通局、市住建局、市水利局、国网宁波供电公司)

  11.强化人影作业安全联动机制。围绕农业生产、防灾减灾、生态保护和污染天气应对等领域,建立完善人影联动机制,适时开展人影作业。推进人影作业从应急抗旱向常态化开发利用空中云水资源转变,全市新增烟炉作业点5个、空气炮作业点10个。开展无人机作业试验,建成以火箭和空气炮作业为主体,烟炉和无人机作业为补充的人影作业体系。(责任单位:市气象局、市生态环境局、市水利局、市应急管理局)

  12.构筑金融风险减量联合应对防线。推进新一轮农业气候资源普查和区划工作,提供定制化气象监测预警信息,开展金融风险减量气象服务。鼓励金融机构开展绿色金融产品和服务创新,强化公共巨灾、农业巨灾、农产品保险指数和“气候贷”等品种研发和应用推广力度。做好现行气象指数保险适用性的系统评估和优化,探索开展乡村民宿、农家乐等新业态综合型保险产品研发。(责任单位: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宁波监管局、市委金融办、市农业农村局、市文广旅游局、市应急管理局、市气象局,各区〔县、市〕政府)


  三、标志性成果


  通过全国气象高质量发展试点工作,打造具有宁波辨识度、示范推广性的六大标志性成果。


  (一)雷达监测“全覆盖”。建设X波段相控阵天气雷达9部、S波段雷达1部,开展多波段雷达协同组网,实现低空1公里高度雷达探测无盲区,探测时间分辨率由6分钟提升到1分钟,空间分辨率由250米提高到30米,探测范围向东海延伸230公里。

  (二)气象数据“一张网”。打造宁波气象数智底座,利用数字、图片、网页、插件和GIS图层等5种形式,构建监测预报预警数据“一张网”,发布宁波气象数据白皮书,充分释放气象数据要素价值,实现跨部门应用贯通。

  (三)灾害风险“秒预警”。以分区域、分行业、分灾种的阈值矩阵为基础,以基于位置的气象监测预报预警产品为支撑,以气象机器人和智能语音外呼等方式,实现行业管理部门和基层责任人气象预警秒叫应;以电子围栏和消息弹窗等方式,实现公众气象预警秒接收。

  (四)一流强港“天气通”。归集气象、水文、海事、船舶、港口等5大类数据,以“大屏端、移动端、气象机器人、组件”4种供给方式,提供港区风、雾、强对流预报和专业预警产品,支撑海事“智慧航道”、港口“海港气象”数字化需求,形成一体化智能气象解决方案。

  (五)城市安全“气智防”。建立高影响天气气象阈值,提供3种城市数字气象服务解决方案,优化细化城市安全运行管理部门和6个气象高敏感行业场景应用,实现监测、预报、预警、叫应、处置、评估全周期服务。

  (六)气象减灾“全闭环”。应用“智能关联气象、基层网格、应急处置”3类数据,融合贯通基层网格治理、应急处置流程,构建相通的阈值叫应规则,借助数字化技术快速匹配,实现村(社区)、网格同步同频闭环快速处置。


  四、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发挥市气象高质量发展工作领导小组及其办公室作用,统筹推进全市气象赋能港城融合高质量发展试点工作,强化闭环管理和督查检查。各地各有关部门要加强组织领导,细化目标任务,压实工作责任,形成市县联动、部门协同的工作格局,确保试点任务落地落实。

  (二)加强要素保障。加大政策支持力度,完善气象双重计划财务体制,加强气象事业发展的规划、用地、资金等要素保障,确保气象重大工程按期建成并发挥效益。推动试点建设任务纳入国家、省、市相关规划,融入省气象高质量发展“补短板”工程。

  (三)加强监测评价。建立试点工作监测评价体系,市气象高质量发展工作领导小组每年对各地试点工作进展情况进行总结评估,并及时通报。各地要按照试点工作部署,结合本地实际,凝练亮点特色工作,着力申报国家、省气象高质量发展试点,建设一批可复制、可借鉴、可推广的成果。

声明: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文字、图片版权均属权利人,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及时与我们联系。

热门政策
政策申报
选择需求:
税务筹划服务 股权融资服务 货款融资服务 高企认证服务 政府扶持资金 产学研合作 知识产权服务 财务审计服务 服务商招募 辅助账系统 总裁特训 其他服务
具体描述:
300字符
        • 无搜索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