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业动态 > 新质生产力推进高质量发展的实践旨向

新质生产力推进高质量发展的实践旨向

作者:数科邦 发布时间:2024-04-24 131 0 0

  新时代孕育新思想,新思想引领新实践。高质量发展需要新的生产力理论来指导。2023年9月,习近平总书记在黑龙江考察时创造性地提出了“新质生产力”全新概念,对马克思主义生产力理论创新作出了原创性贡献,是马克思主义生产力理论在当代中国的最新发展。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必须牢记高质量发展是新时代的硬道理”,“发展新质生产力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和重要着力点”,并强调,“新质生产力已经在实践中形成并展示出对高质量发展的强劲推动力、支撑力,需要我们从理论上进行总结、概括,用以指导新的发展实践”。只有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才能更好地推动高质量发展。因而,要不断加大科技创新,激发推动新质生产力的创新活力;要坚持绿色发展,增强助力新质生产力的关键驱动力;要深化体制改革,塑造适应新质生产力的新型生产关系;要优先发展教育,培育助推新质生产力的高素质人才。以具有变革性和创新性的新产业、新模式、新动能推进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从而赢得发展主动权。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要基于高质量发展全局,聚焦发展新质生产力的基本要素,将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化统筹部署,系统推进教育强国、科技强国、人才强国建设。面对时代发展的新要求,发展新质生产力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持,也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关键一招。为此,需要在厘清新质生产力逻辑理路和内在要求的基础上,阐明其实践旨向,推进新质生产力更好地服务于中国式现代化建设。


  加大科技创新,激发推动新质生产力的创新活力。“抓创新就是抓发展,谋创新就是谋未来。”科技创新在新质生产力发展中发挥着关键作用,是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引擎。从工业革命到信息革命,每一次颠覆性的科技创新都会引发生产力的系统重塑,从而催生新产业、新模式、新动能,推动生产力飞跃式发展。数字经济时代涌现的大数据、人工智能、云计算等深刻改变了生产要素的构成,劳动对象和劳动资料正在发生深刻变化,实施创新驱动战略,建设创新型国家,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重要战略。高质量发展是新时代的硬道理,要大力发展科学技术,努力成为世界主要科学中心和创新高地。面对科技创新发展新趋势,广大科研人员、技术专家和具备创新创业精神的企业家们要把握大势、抢占先机、直面问题、迎难而上,瞄准数字经济发展的新趋势,投资先进技术和数字化基础设施,勇于肩负时代赋予的历史重任。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高度重视原始性专业基础理论突破,加强科学基础设施建设,保证基础性、系统性、前沿性技术研究和技术研发持续推进,强化自主创新成果的源头供给。“要及时将科技创新成果应用到具体产业和产业链上,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培育壮大新兴产业,布局建设未来产业,完善现代化产业体系。”“要以科技创新引领产业创新,积极培育和发展新质生产力。”一方面,要积极开展前瞻性顶层设计,开辟发展新领域、新赛道,获得发展新动力、新优势。科技创新的前瞻性能够洞察未来需求并提前解决可能出现的问题,使新质生产力更好地适应社会、经济的发展趋势。这种前瞻性不仅体现于对新技术的预见,更在于对社会经济环境的深刻理解和把握。因此,要培育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新动能,积极主动地整合和利用全球创新资源,深入推进科技协同创新,加强政产学研合作,打破创新壁垒,使原创性、颠覆性科技创新成果竞相涌现,为我国高质量发展提供坚实的科技支撑。另一方面,要尊重产业发展规律,优化产业布局。科技创新的多领域交叉特点使得新质生产力具有更强的融合性和创新性。通过不同领域的专家协同合作,可以产生更加全面、深入的创新方案,推动生产力的跨界融合和不断升级。基于人工智能的生产优化和数字化创新,优化资源配置,推动产业结构的调整和升级。探索构建科学研究、实验研发、推广应用的三级跳,使科技创新在激发推动新质生产力发展过程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坚持绿色发展,增强助力新质生产力的关键驱动力。绿色发展是高质量发展的底色,新质生产力本身就是绿色生产力。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绿色化、低碳化是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关键环节。”推动绿色低碳发展是国际潮流所向、大势所趋,绿色经济已经成为全球产业竞争制高点,并在实践中展现出对绿色高质量发展的强劲推动力、支撑力。“绿水青山既是自然财富、生态财富,又是社会财富、经济财富。”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必须加快发展方式绿色转型,助力碳达峰碳中和。牢固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坚定不移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之路。”首先,以科技创新赋能绿色经济发展。围绕新一代信息技术、人工智能、新能源、新材料等新领域,不断夯实以科技创新引领绿色低碳新质态发展之路。以数字智能赋能升级传统产业,“加快绿色科技创新和先进绿色技术推广应用,做强绿色制造业,发展绿色服务业,壮大绿色能源产业,发展绿色低碳产业和供应链,构建绿色低碳循环经济体系”。其次,培育绿色经济发展新动能。立足于我国资源环境现状,积极有序促进光能源、风能源、硅能源、可再生能源等新能源的发展,推动传统产业与新材料、新技术深度融合,提高绿色低碳产业在经济总量中的比重,加快工业领域低碳工艺革新和数字化转型。最后,大力发展循环经济,持续优化支持绿色低碳发展的经济政策。在全社会大力倡导绿色健康生活方式,统筹低碳交通体系建设,增强全民生态环保意识。同时,加大垃圾资源化力度,减少能源消耗,建立完整的循环经济产业链,引导新质产业向更加绿色清洁的方向发展。


  深化体制改革,塑造适应新质生产力的新型生产关系。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发展新质生产力,必须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形成与之相适应的新型生产关系。”生产力与生产关系是不可分割、相互联系的一对关系范畴,生产关系必须与生产力发展要求相适应。马克思指出:“随着新生产力的获得,人们改变自己的生产方式,随着生产方式即谋生的方式的改变,人们也就会改变自己的一切社会关系。”生产关系是社会关系中最基本的关系,当生产关系适合生产力发展的客观要求时,对生产力的发展起推动作用;当生产关系不适合生产力发展的客观要求时,就会阻碍生产力的发展。因此,当生产关系不能适应生产力发展要求时,人们就要变革旧的生产关系,建立新的生产关系,以适应生产力的发展。


  生产力是社会进步的根本内容,是衡量社会进步的根本尺度。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深化经济体制、科技体制等改革,着力打通束缚新质生产力发展的堵点卡点,建立高标准市场体系,创新生产要素配置方式,让各类先进优质生产要素向发展新质生产力顺畅流动。”新质生产力是符合新发展理念的先进生产力质态,要想推动其快速发展,就必须构建起适应新质生产力发展的新型生产关系,以新型生产关系赋能新质生产力。首先,深化经济体制改革。通过改革经济体制,打破束缚新质生产力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释放市场活力和社会创造力。主要包括完善产权保护制度、优化营商环境、加强市场监管等,为新质生产力的发展提供有力保障。其次,构建新型劳动关系。随着新质生产力的发展,传统的劳动关系也面临诸多挑战。要推动形成灵活多样的就业形态,完善劳动法律法规,保障劳动者的合法权益。同时,加强职业培训和教育,提高劳动者的素质和技能水平,以适应新质生产力的发展需求。最后,加强国际合作与交流。新质生产力的发展是全球性趋势,需要加强国际合作与交流,共同推动全球生产力的进步。通过参与国际竞争与合作,引进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提升我国新质生产力的国际竞争力。


  优先发展教育,培育助推新质生产力的高素质人才。高素质人才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第一要素,也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战略性资源。当今世界,综合国力竞争说到底是人才竞争。国之命脉,重在人才。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人才是衡量一个国家综合国力的重要指标。人才济济、人尽其才,是大国、强国应有之气象,也是发展新质生产力以推动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支撑。新质生产力的发展需要拥有科学知识的卓越人才。综观国际大势,我国正处于大有可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来而不可失者,时也;蹈而不可失者,机也。”当前,以大数据、互联网、云计算、区块链及人工智能等工具体系为代表的生产力新系统,开辟了发展新领域、新赛道,迫切需要培育和造就一批能够啃硬骨头、涉险滩的创新型人才,迫切需要加快构建能够助推新质生产力的高素质人才队伍。


  人才关键靠教育。教育是推动社会进步和经济发展的重要引擎,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要求必须优先发展教育。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问题,一代人有一代人的使命。我们已经走过万水千山,仍需要不断跋山涉水。新时代新征程,随着高新科学技术的发展,时代所需要的劳动者必然是能够操作、控制并熟练使用数字技术和设备,适应新一轮技术变革的高素质人才。教育强国建设者要以更高的境界、更强的本领、更优的作风、更好的精神状态,进一步增强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本领,成为掌握基本数字技能、驱动高技术化劳动资料与对象的新质人才。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按照发展新质生产力要求,畅通教育、科技、人才的良性循环,完善人才培养、引进、使用、合理流动的工作机制。要根据科技发展新趋势,优化高等学校学科设置、人才培养模式,为发展新质生产力、推动高质量发展培养急需人才。”一方面,要进一步增强人才培养的针对性、适应性。国家的发展阶段不同,对教育培养人的要求也不同。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加快建设国家战略人才力量,努力培养造就更多大师、战略科学家、一流科技领军人才和创新团队、青年科技人才、卓越工程师、大国工匠、高技能人才。”创新正当其时,圆梦适得其势。创新之道,唯在得人。高质量发展呼唤新质人才,新质人才需要教育的培养。当前,我国创新型科技人才结构不足矛盾突出,世界级科技大师、领军人才、尖子人才不足,技术人才的创新意识、实践能力、进取精神有待提高,特别是助推新质生产力发展所需要的创新型、实用型、复合型人才供给不足。因此,要按照人才成长规律改进人才培养机制,更新教育教学理念,优化教育教学内容,改进教育教学模式,完善教育教学保障,把握好着力点,为高质量发展提供源源不断的人才支撑。另一方面,要在全社会大兴识才、爱才、敬才、用才之风。培植好人才的沃土,培养更多的科技人才,让人才根系更加发达、茁壮成长,为以新质生产力推进高质量发展作出更大的贡献。

声明: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文字、图片版权均属权利人,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及时与我们联系。

标签:

评论:

您还可以输入0/300个字
        • 无搜索结果